黄河三角洲:担当“探路者”角色
    2009-12-30    作者:本报记者 邓卫华 滕军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渤海湾畔的大唐东营风力发电项目首批风机已并网发电。新华社发

    黄河三角洲区域图。   资料图片

    作为国内首个被明确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年轻的黄河三角洲肩负着科学发展“探路者”的重要角色。
  记者日前在这里采访发现,基于这一区域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探寻一条适合黄河三角洲发展的“高效生态之路”,行动已经渐次展开。

  产业生态化城乡环境首先要“绿”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自身因黄河泥沙淤积而成,却也因河海交汇而造成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在这里成活十分困难,年年栽树不见树的难题同样困扰着东营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存环境和企业的投资愿望。
  东营要在黄三角率先建成生态化产业基地,城乡环境必须先绿色生态起来。然而,传统的以林业部门为主的造林模式在东营却并不十分见效,因为缺乏配套的灌溉和排碱沟渠,许多辛辛苦苦种下的苗木最终没能长期存活下来。面对这一难题,东营市自2007年起成立了由农业、林业、水利三部门联合组成的三网(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绿化办公室,综合规划实施城乡环境生态绿化工程。
  记者日前在东营至郑州国道线东营段看到,大路两边各100米宽的林带已经建成,苗木栽植在高高堆起的新土层中,这些新土的含盐量均不超过3‰,而且每条林带都配有相应的灌溉沟和排碱沟。据东营市三网绿化办公室韦巍介绍,东营水量蒸发快,地下盐碱在地下水蒸发过程中不断提升,很容易危害到苗木的生存,因此用淡水冲碱成为苗木存活的关键。这些林带每年需要引黄河水冲碱三次,黄河来水走灌溉沟,冲出的含碱水走排碱沟,如果没有三部门合力推进,这些工程很难同步进行,苗木也就很难生存下来。
  此外,根据国家和山东省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东营市这些新生林带将逐步落实到个人或单位进行养护,彻底改变过去“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尴尬局面。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介绍说,尽管2008年以来经济出现了下滑态势,但东营市对城乡环境进行绿化的投入一分没有减少。根据规划,到2011年,东营市林木拥有量比2006年将净增一倍,正在建设生态产业高地的东营市将首先建成一个生态优美的黄河水城。
  而在产业的发展上,东营市也已经拥有了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和良好的开始。从2008年起,东营市在继续发挥石化产业优势,依托东营港建设临港石化产业区的同时,还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了生态旅游区建设、依托百万亩沿海滩涂启动了现代渔业区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依托东营开发区启动了高端产业区建设。东营市科技局局长孙波说:“东营在寻找自身在黄河三角洲定位的过程中,也初步确立了四大产业园区的集约化发展方向,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则为打造创新这个发展第一引擎打下了基础。”
  孙波介绍说,目前东营市除了石化产业的科研力量和创新成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外,其他三大产业园区还缺乏强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撑。目前,东营市正在筹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将采取创新机制进行运作,一方面,研究院将依托东营市现有科研科技力量进行整理利用,集中进行一批重点产业发展的专项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科研力量不足以解决的更多科研难题,研究院将采取向全国乃至全球招标的方向来进行攻关。与此同时,东营市还将在争取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率先推动人才管理、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争走出一条高效聚集人才、科学使用人才的新路子。

  “三道防线”护驾生态循环经济方兴未艾

  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划定了三类区域,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作为生态发展空间,控制开发区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空间,集约开发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这“三道防线”也为黄河三角洲开发构建起稳固的生态屏障。
  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这些区域将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控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和备用入海流路。这一区域将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
  集约开发区主要包括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是集聚经济、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这一区域将充分发挥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区域内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建设4大临港产业区,并以4个港口为支撑、以4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如何在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按照国家的规划保护好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生态和地貌?在黄河三角洲的两大主体城市东营和滨州,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共同选择。
  东营围绕培育石化、盐化、造纸和海水利用等8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建成投产项目11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728吨标准煤,节能水平居全国前列。滨州市制订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市拥有两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一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三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九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六县一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位于滨州市的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所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组织在中国的生态工业典型。鲁北集团创建了三条生态工业产业链,创建了超越循环经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体系。
  面朝渤海、坐拥湿地,随着更多循环经济和生态发展模式的创新,未来的黄河三角洲将不仅仅是一片经济开发的热土,更是一片生态保护的示范基地。

  新能源起航风电基地率先发力

  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沾化县城出发,经过零散分布着小片蓝黄色交替水域的广袤陆地,向北部沿海地区行驶约40分钟,便来到了国华瑞丰风力发电项目工程所在地。几座高耸的风电塔上,匀速转动着长长的叶片。“大风车”正在把黄河口充沛的风力资源转化为电能,助添黄河三角洲发展新动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似乎注定与能源结缘。48年前,胜利油田的发现让许多人认识了这片荒凉土地蕴藏的巨大能量;48年后,国家批准黄河三角洲“大力发展新能源,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潮汐能,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和太阳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在众多新能源发展中,黄河三角洲风电基地率先发力,目前,黄河三角洲已经形成了从风力测试、设备制造、设备研发到风电工程建设的完整产业链条。
  仅在东营市,沿海区域业已规划了河口、利津、黄河口和黄河南4个风电场,先后已有鲁能公司、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辰源电力公司等五家公司在批准区域内建立测风塔开展了测风和开发建设风电工作。目前,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东营市垦利县投资建设的首批风电机组已经并网发电,这一项目还创下了大唐国际风电工程史上从开工到并网发电用时最短的纪录。据悉,到2010年,东营市风电装机将达到250MW;到2020年,东营市风电装机达到1000MW。
  除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风力发电项目,一些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厂家也竞相投资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定位为黄河三角洲高端产业区的东营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忠堂告诉记者,目前,开发区内已经吸引了德国恩德能源、中凯风电等一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驻。在滨州市,机械制造起家的民营企业长星集团联合陕西科技大学成立了国家级“风力发电实验室”,共同研发风力发电有关技术。如今,长星集团已经具备生产单机发电1MW-3MW的技术能力。在整套风力发电设备中,各部分主要部件全部是自主研发生产,从而大大缩短了依赖进口耽误的时间。
  目前,黄河三角洲风电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风电产业最核心的设备——发电机的研发生产也已经起步,黄河三角洲正在加大吸引风电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向这一优势区域集中的力度,随着整个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曾经为中国提供了大量传统油气能源的黄河三角洲,将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提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动力。

  相关稿件
· 山东东营为黄河三角洲开发铺筑“文明之路” 2009-12-23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 2009-12-04
· 黄河三角洲规划获批 定位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12-02
·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2009-12-01
· 黄河三角洲:绿色化品牌化成农业发展新亮点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