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中哈原油管道国内段首站已完工的两座5万立方米储油罐。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东到我国新疆边境的阿拉山口,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历史上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
资料照片 |
能源安全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平等、长期、稳定的能源供需体系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处身现实的大国利益集团之间,能源问题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攀升,能源供需不再是一两个国家间的事务,实际上已演变为区域、甚至全球性的重要课题。 如今,“能源丝绸之路”使中亚正成为欧盟与中国这两个世界巨型经济体的重要能源供应基地,但其健康发展仍面临着三大战略性制约因素,即美国与俄罗斯的扩张性能源战略,中亚各国自身地位不稳定,以及清洁能源或绿色能源技术的未来发展。
大国博弈“不商量”
中亚及里海地区是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储油地,其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据估计,里海石油储量达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十几万亿立方米。中亚石油储量有几十亿吨,天然气陆上储量30万亿立方米。如此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自然引起大国的博弈。 在美国推动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鲁吉亚1999年11月签订一项协议,要在巴库和土耳其港口杰伊汉之间修一条输油管道,为美国直接获取里海地区的石油奠定了基础,并推动欧盟建设“纳布科”管道将中亚石油国家与西方联系在一起,减少对莫斯科的依赖,避开伊朗这个所谓高风险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小杰认为,俄罗斯视中亚为“后院”,希望长期主导中亚丰富而廉价的油气资源出口,遂与欧美在中亚油气外输管道建设上长期纠葛。一方面,它拉拢西方一些公司一起建设“南溪”与“北溪”管道,或与部分欧盟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以达到分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俄罗斯还与多个中亚国家加强能源交易,期望把中亚最大的油气份额通过自己掌控的管道进行输出,以达到“挟管道垄断市场”而取得更多利益的目的。可以说,随着由俄罗斯、沙特等世界主要产气国组建的天然气欧佩克基本形成,目前俄罗斯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相对于美俄,中国在中亚能源战略上的利益更为迫切。这尤其表现在美军驻扎阿富汗之后,美国及北约不仅在西、南方向堵死了俄南下的战略通道,控制了世界油库——中东,基本扼住了中国依赖的主要能源进口源,并在中国、俄罗斯、伊朗三国间插入阻止可能出现的“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楔子。但是坚持务实合作态度的中国坚持贷款换石油的方式,因对俄罗斯与美国在中亚利益均构不成重要威胁,它们遂不情愿地见证着中国与中亚油气管道的兴起。
中亚自身能源地位“不稳定”
与地缘战略中的不稳定地位一样,中亚各国多地处内陆且为小国,对自身能源地位长期也没有掌握主动权。中亚油气输出需要依靠管道,但是前苏联的油气管道目前多为俄罗斯掌控,更兼其精英在莫斯科受教育,因此俄罗斯对中亚拥有相当的控制和影响力。 哈萨克斯坦是与俄罗斯边境线最长的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油气资源丰富,扼守着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不仅与西方公司开发其最大的油田,还借助俄罗斯的管道向欧洲输送油气,支持中国建设向东方输送油气的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以平衡美国驻军引发的区域不满。 土库曼斯坦拥有中亚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也更需实现其出口的多元化。美国PFC能源咨询公司研究员李遥认为,今年底,土库曼斯坦通向伊朗的天然气管道将剪彩,土库曼斯坦传统出口俄罗斯的老气田Dauletabad将有选择把部分天然气产量改道输送伊朗,为以后通过跟伊朗置换天然气出口土耳其,并连接建议中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出口东南欧和中欧打下基石。 通过获得能源输出自主权的不懈努力,正让土库曼和乌兹别克的天然气都将拥有出口伊朗的选择,这将直接挑战俄罗斯的出口通道垄断地位。但是,中亚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渊源与俄罗斯颇深,其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立场也颇近。因此,中亚与俄罗斯将会坚持搞好关系,同时也争取能源出口多元化。 但是里海地区却不这么幸运。由于俄罗斯在传统上与高加索地区的复杂关系,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在中亚或里海的能源输出上更偏好西方,于是有了输送原油量占世界总量近10%的巴库经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石油管道。 由于失去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俄罗斯在高加索走廊只有一条狭长地带,而其适时推出的以黑海海底到保加利亚的“南溪”管道项目恰好在此扳回一局,在挤兑“纳布科”管道的同时稳定了自己的主导权,进一步破坏了中亚能源地位的稳定性。 在东方,中国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投资者和战略伙伴,而且中国在中亚的上游和基础建设投资迅猛增长。但这些交易不会影响俄罗斯的出口选择,因为中国愿对原油进口付国际市场价,也不影响俄原油输向太平洋口岸的方案。
绿色能源产业能否突破是关键
尽管欧亚大陆上围绕油气一直纷纷扰扰,可是谁也挡不住如此提问:“能源丝绸之路”在输送化石能源的历史上,还能走多久?或其寿命有多长? 按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理论,不同文明或机制之间一直存在着“挑战与应战”的关系,从而互相从中获益。如今,在可见的化石能源文明在本世纪将完结的情况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的绿色能源何时才能支撑起人类文明大厦,从而让“能源丝绸之路”走得更远、寿命更长呢? 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国际能源展望2004》基准状态预测,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从2001年的102.4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025年162亿吨油当量,世界能源消费在2001-2025年将增加54%。日本、欧盟等能源机构预计,全球能源消费峰值将出现在2020-2030年。而《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55年。 如果预测不错的话,“能源丝绸之路”的寿命未来还有不足65年。无疑,化石能源需求目前仍在持续扩大,世界最富油气的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国的能源生产能力,在本世纪中期将会步入持续下降的状态,届时,会不会出现能源安全难以保障,发生能源战争呢?“能源丝绸之路”能“长命百岁”吗? 值得庆幸的是,在认识到化石能源的增长极限后,人们空前关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和核能等的开发利用,甚至还有科学家在打月球的主意,因为其岩土中含有大量的氦-3,这是核聚变发电的宝贵燃料。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正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譬如,欧盟在2007年决定执行《第五个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税收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等;还确立《能源与运输发展战略》,在交通运输领域支持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2009年4月,出台了《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将减排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紧密结合。 美国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上更是雄心勃勃。为了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经济,美国在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再提高一倍。在处理危机之际,奥巴马启动了以能源为主导的跨越式、跨产业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预计未来十年投入上千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 随着巨量资金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普遍对未来的能源安全显得颇为自信。但是能源技术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其交易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促进低碳社会发展的能源合作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总经理兼清先生认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社会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是绿色能源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研发、技术投资和技术转让,以及加大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法律制度及行政管理体系。 业界常言“谁拥有中东石油,谁就拥有世界”。一定意义上讲,拥有绿色能源愈多,“能源丝绸之路”才愈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