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1-18 作者:本报记者 闫祥岭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建设中的北海铁山港深水码头 闫祥岭 摄 |
|
“一路向南到北海”,地理位置与名字的矛盾,成为人们对北海印象的一个小噱头。北海属于半岛城市,南北西三面环海,北海人自豪地宣称自己所在的城市“每一条道路的尽头都通向大海”。
北海最早走向海洋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辖下的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从北海开启的这条我国最古老的海上对外贸易航线,通往东亚、西亚延伸至欧洲大陆,与穿越西域的陆上“丝路”殊途同归。
在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北海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跻身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的行列。
缘开放而生,缘开放而起,北海与开放结下不解之缘。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北海占了五个开发组团中的两个:城市所在半岛的“北海组团”,重点发展旅游、商贸、休闲度假和居住,布局高新技术、海洋、电子信息等绿色产业;距城市约50公里、毗邻玉林和广东湛江的“铁山港(龙潭)组团”,依托亿吨大港,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的商贸基地、工业基地、物流基地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
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北海在工业化进程中落实环境保护,面临着较其他城市更为艰巨的挑战。北海有“中国最大城市氧吧”之称,空气清新、生态宜人是人们公认的金字招牌,“天下第一滩”银滩、涠洲岛、红树林、珊瑚礁、中越海上旅游航线等海洋旅游资源闻名遐迩。为此,北海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按照环境容量、排放标准等要求,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以我为主”,不搞“来者不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实现了“又好又快”,主要环境指标保持在稳定水平,多年来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环境监测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
年轻的北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向人们展示它古老的魅力。今年以来,北海将提升“软实力”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以挖掘弘扬历史文化为切入口,加大历史文化的对外推介,从开放形成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城市精神,掀起了一个“认知北海、热爱北海,唱兴北海”的热潮。
开放、共筑、宜居,三着棋;产业、生态、文化,三张牌,一度显得有些沉寂的北海,在危机之年跨出大步,展示出全新的奋进姿态。到10月底,北海机场今年已完成旅客吞吐量39.88万人次,突破了2000年接近38万人次的最高纪录,创下机场1987年开航22年来的历史新高,机场蹿升的人气,显示作为25年前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北海“拔足飞奔”的发展势头。
知名城市发展策划师王志纲说,在全国沿海省份中,有一种首府城市与某个沿海城市形成双峰并峙的“双子星”现象:如辽宁的沈阳与大连,广东的广州与深圳、山东的济南与青岛,福建的福州与厦门。城市依托力和辐射力、资源富集度和知名度,使得将北海建设成为在广西与南宁齐驱并进沿海城市、成为整个大西南地区的“海洋之星”,成为全体北海人共同的目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