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3+3”模式:高效使用中央财政资金
    2009-11-02    作者:本报记者 段芝璞 连振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技术人员查看张掖市甘州区制种玉米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韩传号 摄

    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央财政支农力度也不断加大。
    如何使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真正产生高效益?甘肃省以去年中央财政设立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契机,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突出产业选择和资金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创造出了“3+3”的运行模式,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高效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的新路子。

    产业选择“三原则”:中央财政支农的切入点

    2008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粮油高产和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记者从甘肃省财政厅了解到,当年中央财政给甘肃安排这项资金1.25亿元。
    如何将这笔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真正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出高效益?甘肃省首先将切入点放在产业选择上,确定了“三项原则”:扶持主导产业,在优势区域扶持,扶持关键环节。
    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陆代森说,甘肃对省内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反复筛选论证,按照“优中选精”的原则选定了旱作农业项目和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主导产业。
    据了解,旱作农业项目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针对甘肃干旱少雨、70%的人口和耕地集中在旱作农业区的实际,研究出的一项地膜栽培技术。甘肃省去年推广这项技术289万亩,增产粮食41.6万吨,农民亩均净增收益380元。马铃薯是甘肃第二大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省粮食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1/4。陆代森说,扶持这两个项目等于抓住了甘肃农业的命脉。
    记者了解到,确定主导产业后,甘肃以便于集中连片开发和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为条件选定了优势区域。旱作农业项目方面,在甘肃中东部的9个旱作农业区,选择40个县区,以玉米为主、马铃薯为补充,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重点扶持生产大县实行整村推进,发挥规模带动效应。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则重点扶持“中东部高淀粉及菜用型、河西及沿黄灌区食品加工专用型、陇南和天水早熟菜用型”三大优势产区。
    在项目扶持过程中,甘肃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甘肃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谢德介绍,旱作农业项目重点支持了地膜补贴、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机械化耕作等,集中解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农民购买地膜负担重、机械化耕作水平及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重点支持了原种生产网棚和种薯贮藏库建设、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等关键环节,集中解决全省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及推广普及率低、马铃薯后续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
    “覆盖地膜时,中央财政给农民购置覆膜机械,给予地膜补贴;马铃薯原种繁育时,政府又扶持建网棚和贮藏库。这些关键问题得以解决,既能增加农民收入,也能促进产业发展。”记者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采访时,农民陶芙萍这样说。

    资金运行“三机制”:财政支农确保高效率

    用好中央支农资金,甘肃除了选择好项目,还做到了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建成一座面积2亩多的网棚只用1天时间。”负责这项工作的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公司副经理王建军说,这种高效率是因为政府提前预拨了资金。“对农民来说,一个网棚要1万多元,没有财政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记者了解到,对去年中央财政补助的1.25亿元资金,甘肃省在资金管理中建立了“三机制”,从资金运行、部门协作和考核激励三方面入手,做到资金拨付点对点,部门协作面对面。
    在现代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甘肃进一步创新资金补助方式,按照“安全规范、效率优先”的原则,将资金直接补助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直接补助的规模,努力使多方筹集的资金尽快发挥效益。
    据了解,为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甘肃以“政府采购、实物补贴”的形式,在省级层面上集中组织实施,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去年甘肃集中采购了6000余吨地膜、2000台起垄覆膜一体机和2万台起垄机,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实物补贴。同时采购确定了10家脱毒原种生产项目实施单位,落实了5000亩原种生产防虫网棚和10座原种贮藏库建设任务,对马铃薯项目进行实物补贴。招标采购后财政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给承担单位,既加快项目进度,又节约了资金。
    由于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涉及财政、农牧、发改等部门,甘肃格外注重部门沟通,尤其是财政和农牧部门建立了“三共五同”的协作机制,即项目共管、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同宣传、同规划、同实施、同督导、同汇报,面对面进行协调。
    另外,甘肃建立了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在编制项目规划时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去年在进行系统考核后,甘肃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40个项目县区拨付以奖代补资金670万元,并通过政府采购将补助资金统一折合成地膜发放各地,用于下年度项目的实施。对马铃薯原种生产网棚建设补助资金,实行先预拨、待考核验收后再结算的拨付资金办法,推动项目实施进度。
    记者了解到,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契机,甘肃还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去年省级财政整合安排配套资金9500万元,项目区财政筹集配套资金7500万元。项目引导社会投入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仅旱作农业地膜采购和马铃薯原种生产网棚及贮藏库建设两个环节,引导农户及项目单位的投入就达1.95亿元以上。这样甘肃就出现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齐心协力扶持现代农业的局面。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周多明说,中央财政资金发挥了酵母作用。

    打造支农新品牌:中央财政扶持当年见效

    与网棚外种植相比,网棚内种植的马铃薯原种价格每公斤要高出0.2元,仅此一项蒲淑兰今年的收入至少增长900元。在渭源县会川镇,还有907户农民和蒲淑兰一样,今年的收入将增长1/3以上。蒲淑兰说,中央财政的扶持当年见效。
    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记者了解到,取得了以下四项成效:
    一是优势产业得到了提升。据了解,2007年,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仅为48.9万亩,2008年通过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实际推广面积达到289.52万亩。这成为甘肃推广的15项现代农业技术中,普及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大的一项适用技术。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马铃薯脱毒种薯,特别是脱毒原种的繁育和贮藏能力显著增强,当年全省脱毒种薯的使用率达到20%以上,为今后马铃薯产量的大幅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是粮食产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甘肃粮食总产量达到888.9万吨,同比增长16.95%,增幅为近十年来最高。在当年自然灾害频发、其他农作物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总计增产粮食41.6万吨。甘肃马铃薯脱毒原种生产量在2008年也达到8700多万粒。据了解,使用脱毒种薯可使马铃薯亩增产30%、单产增加600斤,带动了甘肃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全省当年新增鲜薯60万吨。
    三是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据实地测产和入户调查,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种植玉米亩均净增收益380元左右,仅此一项可使甘肃全年总增收益10.32亿元。此外,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每亩可生产秸秆2吨,相应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60元。渭源县财政局副局长毛继文说,使用网棚种植马铃薯原种的农民每亩纯收入1300元,增长1/3。
    另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开展。去年,甘肃围绕现代农业项目首次在省级层面上成功实现了资金整合,渠道之多、规模之大为近年来首次,为省内其他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关稿件
· 中央财政资助中小企国外申请专利 2009-10-23
· 中央财政3.1亿“助长”江西现代农业 2009-08-12
· 江苏省共有43家担保机构获得中央财政补助 2009-03-23
· 中央财政下拨104亿元用于公共卫生服务 2009-07-07
· 中央财政下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 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