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好了别让牧民收入在原地打转转
    2009-10-09    作者:本报记者 王欲鸣 柴海亮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科尔沁三大草原采访了解到,经过近10年不懈地治理,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可喜局面。然而,为生态好转作出巨大牺牲的牧民,却因生产生活成本剧增、牲畜减少、生产方式转变不适应等诸多因素,增收困难,生活压力加大。

    草原上的农民与牧民获直补资金比例为66∶1

    记者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最为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看到,昔日一片片沙化的草原重现绿色生机。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敖力克嘎查牧民孟庆银家,记者聆听了一位普通牧民近10年来为保护草原生态而作出的牺牲。
    2001年,锡林郭勒盟确定孟庆银所在的嘎查为首个移民点,要求全嘎查整体搬迁到10公里外的桑根达来镇近郊。孟庆银和其他100多户牧民,卖掉所有的牛羊,搬迁到距桑根达来镇1公里处的移民村。按照政府的规划,移民们开始养殖奶牛。早已习惯了放牧的他,没想到养奶牛“比伺候老人还难”。辛苦摸索9个年头,发展到目前大小17头奶牛,能产奶的有6头。但这些年奶牛及牛奶市场起起落落,让他无所适从,吃了不少苦头。
    孟庆银告诉记者,刚搬来那几年,心里特难受。自家原来的1000亩草场十几年来一点一滴地投入不少,光网围栏就投入2万多元,搬出来后,铁丝网被人偷偷剪掉卖了废铁。当年政府催着搬迁,牛羊低价处理,99头牛才卖了8万元,如果第二年卖这些牛能卖20多万元。截至2008年底,锡林郭勒盟移民达到5万人。
    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包艳梅告诉记者,这些年牧民为了草原生态的确牺牲得太多。比如,尽管禁牧舍饲项目国家给了饲料粮补贴,但仍有较大缺口,牧民要自筹相当一部分资金购买饲草料,非项目区则全部由牧户自筹,生产成本大增。以2007年为例,非项目区的牧民人均负担饲草料1933元,如果再加上休牧、轮牧需要的网围栏、建设水源地等问题,投入更大,牧民根本负担不起。
    据记者调查,内蒙古2008年中央预算内农牧业项目投资14.5949亿元中,涉及畜牧业资金8.5043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草原灭虫灭鼠、畜禽防疫公益性投入、退牧还草工程饲草粮补贴、农区生猪、奶牛、蛋鸡补贴以及畜牧业技术部门体系建设,用于草原畜牧业牧民生产性资金几乎没有。2007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配套农牧业各项补贴和建设资金约50亿元,其中农民各项直补资金总计30.8亿元,其他奖励资金和标准粮田基本建设资金7亿多元。而畜牧业补贴仅有5项约3.6亿元,而且主要是生态建设方面的补贴,涉及牧业牧民直接补贴资金不足0.5亿元。综合计算,农民、牧民直接补贴资金比例约为66∶1。

    现在的3万元钱哪能和10年前的3万元钱相比

    孟庆银的妻子李玉苹告诉记者,如果单纯算经济账,她家的收入和10年前相比差远了。未搬迁之前,她家养了70只羊,100头牛,草原放牧几乎没有什么投入,每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每年安排生产、生活用度感觉绰绰有余。可是移民搬迁七八年来,养殖奶牛头三年赔钱,后三年维持,只有去年算是挣了钱,纯收入6万元。可今年受“三鹿”事件影响,收入至少得减半。而且,现在的3万元钱哪能和10年前的3万元钱相比。不说别的,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和女儿一年的所有费用就得3万元。
    “折腾10年了,我的生活仍在原地打转。”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巴彦高勒嘎查牧民巴特尔对记者说,目前牧民的生存现状呈现“两高两低”,即生产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2002年前,他家大小牲畜1000多头(只),每年纯收入6万元至7万元,感觉生活很宽裕,现在养了350只羊、30匹马、20头牛,一年毛收入也就5万元左右。可是各种支出却是10年前的几倍,去年因春天休牧舍饲光买饲草料就花了8000元,而且近5年来,每年春天要休牧,就要花钱买饲草料。
    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乌布利吾素牧民苏木亚说,最近几年,日子过得挺紧的,每年纯收入只有四五千元,一切生活用品都得靠这些钱去买,每年冬天都要贷五六千元购买饲草料。“2005年前,羊多,养了400多只,羊绒价格又高,日子过得好!现在才养了近200只羊,养多了,按草畜平衡,要罚款。”
    据了解,内蒙古牧区实行草畜平衡,牧民养畜数量严格地受到所承包草场面积的限制,给牧民增收带来直接影响。尤其是牧区中低收入家庭增收更为困难。
    据内蒙古统计部门统计,2003年到2007年内蒙古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5%,牧民人均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364元减少到275元。同期,全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1%,农民人均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1078元增加到1605元。

    国家及相关部门应把握牧区特殊规律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四子王旗林业局局长刘恒山、扎鲁特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张凤芝、正蓝旗生态办副主任朱景新等基层干部认为,牧民为了国家的生态安全贡献很多,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帮助牧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及相关部门应研究牧区特殊问题,把握牧区特殊规律,制定对牧区的特殊扶持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牧区建设,破解草原生态和牧民增收的矛盾。
    首先,建议国家对内蒙古牧区适当延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安排的禁牧舍饲试点项目实施年限,并在锡林郭勒草原安排退牧还草项目,使这两项制度与草场承包到户一样真正成为牧区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安排的禁牧舍饲试点项目到2008年已全部到期,再加上国家不允许大项目重叠,锡林郭勒盟始终不能列入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区,对全盟的生态建设影响很大。
    其次,希望国家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将内蒙古荒漠半荒漠草原列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项目区。这些年来,牧民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地经济发展滞后,无力为牧民转移提供更多的生态补偿。
    此外,实行公共财政通过补贴来加速推动畜种改良等政策。采访中牧民抱怨,国家对农民有良种补贴、燃油补贴、农机具补贴,牧民要改良牲畜,打草或种饲草料需要用牧业机械,却没有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
    一些基层干部同时建议完善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使之制度化。同时,逐步建立牧民养老保险制度,为牧民解除后顾之忧。

  相关稿件
· 蒙牛生态草原基金成立 2009-09-25
· 浙江省临安市: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 2009-09-21
· 中新天津生态城完成投资70亿元 2009-09-17
· 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09-09-14
· 由“生态绝境”到“绿水青山” 200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