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在挑战中不断做大做强
    2009-10-09    作者:本报记者 周玉洁 张莫    来源:经济参考报
  媒体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中国传媒的实力正受到越来越多世界同行的关注。
  从经济角度看,传媒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4220.82亿元。
  同时,中国继续保持世界报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平均日发行量1.07亿份,是日报总发行量最高的国家。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出版报纸1943种。其中,期刊种数与1949年相比增长38倍、报纸种数增长6倍。
  不只是数字上的变化,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也越来越开放。翻看一份报纸,或者打开一个电视频道,绝不再是单一的政治教科书,从流行时尚到百科知识,从国际大事到百姓生活,应有尽有。“中国媒体开始打破一律报道党的政策和领导人活动的框框”,日本《产经新闻》曾如此评价。
  “中国媒体有力扩张了中国传媒业的影响力,实现着宣传价值、事业价值、产业价值,直观呈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变化,建构了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亲民的媒介形象,不仅是量变,还是质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峰说。
  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媒体受到的挑战也在变大。以传统报业为例,金融危机造成报纸发行量下滑,广告收入锐减,致使报纸经营的两大主要盈利来源遭受重挫。据调查,中国报业广告从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了严重下滑。日前,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创刊于1993年的中央级媒体《中华新闻报》,鉴于报社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正式停办。
  也有中国传媒人在此次危机中看到了机会。“在物质消费疲软的时候,文化产品反而成为消费热点,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文化产业反而逆势增长。比如晚间开机率达到了30.59%,达到了近5年来最高值,这证明在商业消费萎缩的同时,人们的消费方向开始向电视等非商业消费倾斜。”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副总编盛伯骥曾公开表示。
  在危机之下,中国传媒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多元化发展和跨区域发展也愈演愈烈:几年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第一财经,开始搭建统一品牌下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在内的四大媒体平台,并涉足财经数据产品提供以及财经公关服务领域;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版;3月,新华社正式播出视频专线;而包括新华社电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方周末》在内的传统媒体今年也纷纷进驻时下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站“开心网”。不难看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中国传媒的集团化和商业化发展已经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正酝酿将集团转型为一家控股公司,同时子公司将各自独立,引入私人股本投资者,着手剥离数项业务,计划在未来两年分别上市。《纽约时报》7日也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国务院日前通过雄心勃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旨在整合既有的传媒业,建立市场导向、没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娱乐、新闻及文化企业,形成像彭博、时代华纳和维亚康姆等的媒体集团。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所说,“中国距传媒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也意味着中国传媒的成长空间非常大。这既是中国传媒业的严峻挑战,更是中国传媒人的巨大机遇。中国的传媒业正处在继往开来的关口,中国传媒业一定能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做大做强。”
  相关稿件
· 全球传媒巨头美国新闻集团季亏逾2亿美元 2009-08-07
·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研究:美传媒业处境艰难 2009-03-18
· 再见2008: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 2009-01-05
· “第五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将举办 2008-11-21
· 第四届中国传媒科技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20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