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泡沫吹起来 千亿元投资半数打“水漂”
现状篇
    2009-08-24    记者:杨希伟 梁鹏 张洪河 李兴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打乱了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匆匆脚步,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市场寒冬骤然而至,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全行业提前步入洗牌。两三年间,国内先后有上千亿元资金涌入这个新兴产业,但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在市场泡沫破灭后,中国企业已经并还将付出惨重代价。

    巨额投资或将打“水漂”

    大批企业进退维谷

  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尤其近两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涌入这个行业。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长期关注研究新能源的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说,以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料的多晶硅为例,过去几年里,受暴利诱惑,中国企业对多晶硅的投资猛增,即使在技术和人才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也敢于投资建设万吨级的项目。综合各方资料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在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省,2007年多晶硅产量仅700吨,去年突破2000吨,随着多个项目的建成投产,2010年一个省的总产能将达31750吨。
  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欧洲各国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引起全球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中国光伏企业从欧洲接到的订单锐减,大部分企业歇业停产,库存高价多晶硅较多的企业损失惨重。
  目前,多晶硅行情已结束暴利,市价回落到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因成本高、需求不足而出现了间歇性停产。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姜谦说,这是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后遗症的逐渐显现。四川多晶硅产业现状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缩影,间歇性停产或许只是新一轮风暴的开始。
  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平均约每公斤70美元,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刘华说,国外大企业每公斤成本仅25至30美元,目前开始了积极扩产。
  刘华等多位投资专家分析说,国外厂商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使得多晶硅价格仍有继续下探的空间。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上国内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蜂拥上马,产能将逐步释放,又遭遇国外厂商扩产,竞争会更惨烈。对此,国内企业如果暂停建设或生产,必须承担前期巨额投资的损失;而投入生产,又将面临巨额亏损。投资分析师们预测,进退两难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千亿投资至少一半或将打“水漂”,50多家企业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遍地开花”埋下祸根

    泡沫破灭自吞苦果

  “光伏泡沫就是中国人自己给吹起来的。”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说,这种泡沫主要表现在多晶硅的高价格和大规模建设;中国上马了那么多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对多晶硅的需求暴增,导致其价格从每公斤几十美元一直飞涨到500美元左右。
  2001年,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公司成立,到2005年底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一跃成为中国“新首富”。在2008年度的胡润富豪榜上,其账面财富达到215亿元。与此同时,一批懂得光伏技术或掌握销售渠道的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先后有10多家国内民营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
  多晶硅的暴利与尚德等光伏企业海外上市造就的爆炸式财富增长神话令国内企业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光伏行业开工项目“遍地开花”。以江苏省为例,距离无锡尚德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等颇为知名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国内一度达到500多家生产及研发单位,从业人员逾十万人。
  下游的疯狂投资,拉动了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而多晶硅暴利,又诱发了国内新一轮投资热潮。随着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增加、产能扩张,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已经连续4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2008年,全国消耗多晶硅达到1.6万多吨,国内生产了4000多吨,进口依存度仍超过3/4。但轰轰烈烈的中国多晶硅投资潮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国际国内价格泡沫随即破灭。
  施正荣说,光伏产业供大于求的局面本来在今年七八月份就要出现,只是金融危机把它提前了6至10个月。以国内为例,少说两三百家,多说五六百家光伏企业,都是在过去两年内上的。随着市场逆转,大量企业歇业停产、乃至破产是自然的事情。
  金融危机后,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10多家在境外上市的企业股票市值在金融危机中缩水严重,有的公司股价跌至去年最高点的1/10左右。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08年富豪财富缩水报告中,施正荣财富缩水程度以80%高居榜首。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认为,国内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看似金融危机是导火索,其实祸根早已埋下。受巨大利润的驱使,前两年国内企业项目不断上马,表面上非常红火,但背后却是产品单一,技术落后,且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产能泡沫以这样的方式一直膨胀下去,就算不经历金融危机,迟早也要破灭。
  
  有核心技术者获暴利

  低水平重复建设者“啃骨头”

  中国光伏行业已步入大浪淘沙的无情洗牌、挤掉泡沫阶段。真正在前一轮暴利行情中赚取暴利的,是牢牢掌握多晶硅生产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中国企业只是扮演着产业链条低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国内企业巨额投资或将损失背后,最令人揪心的还是核心技术缺失之痛。
  目前,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制造商手中,金融危机前,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猛增、他们却严格控制产量,引领多晶硅价格暴涨,现货市场最高价一度接近每公斤500美元,其成本仅25美元至30美元。刘华说,中国去年进口1.2万多吨,这些企业按每公斤赚取300美元计算,至少获利36亿美元。
  正是国外厂商制造的多晶硅暴利,诱发了国内多晶硅的投资热潮。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等多位技术专家认为,国内众多多晶硅项目的无序上马,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设备、技术的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尚未彻底解决高能耗和环保问题。
  潜在的危机并没有释放。在前一轮的多晶硅暴利行情中,掌握技术的国外企业不急于扩产,但在危机出现后纷纷公布扩产计划。根据国际七大多晶硅巨头公布的扩产计划,其总产能将从2008年底的约6万吨/年增加到12万吨/年以上。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技术研究室主任王文静等专家分析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太阳能硅材料大幅降价,如果需求再进一步降低,会出现欧美企业在价格上大幅杀跌,以达到窒息中国硅材料产业的目的。
  另一方面,市场萎缩后,国外光伏电站业主对光伏组件的要求提高。由于不少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欧洲、日本企业仍有差距,因此欧洲对光伏组件的严格要求实际是对中国企业设立技术门槛。如把单晶硅电池组件,由180瓦板型提高到185瓦,这要求单晶硅电池片的效率达到17.4%,而中国目前只有3家至5家电池厂可以达到这一效率指标。因此,如果欧洲这一指标成为国际公认的新标准,将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淘汰和技术升级。 
  而欧洲、日本光伏企业在本轮危机中并未受太大冲击,关键是国内有市场,技术有特长,尽管市场萎缩但通过抢占中国企业的份额而得以稳定增长。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中全球光伏行业受冲击最小的是掌握了上游硅料提纯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受冲击最大的是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商,作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我国众光伏企业恰恰吞下了有规模无技术的“苦果”。
  专家们认为,光伏行业的危机,本质上是没有核心技术的危机,中国企业已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或许还将继续付出代价。提高我国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加快硅片加工相关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研发,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打破国外企业的制约,成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关稿件
· 广东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站 2009-08-14
· 河北开工养殖与光伏发电项目 2009-08-13
· 光伏并网发电投资补助达50% 2009-07-22
· 从价格飙升到订单锐减 光伏产业如坐过山车 2009-07-22
· 三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光伏发电 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