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村镇银行试点、送金融服务下乡……面对金融支农的新“载体”屡屡见诸报端,浙江一位老农村金融人很是困惑,他找到记者说:相对于机构而言,我们现在更缺的仍然是机制。 这位老人是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朱范予,他说,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吃不到、吃不饱、吃不起”这“三不”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创新扶持方式。
新“载体”渐多,“老”问题不见少
2009年3月初,浙江省永嘉县恒升村镇银行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会议。作为温州市首家获批组建的村镇银行,恒升村镇银行吸引了21家温州民营企业共同参股。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其定位主要是丰富银行体系结构,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金融服务。跟村镇银行差不多时间推出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是丰富我国金融体系的又一项试验。到2009年2月底,浙江省已开业营运的小额贷款试点公司44家,注册资本总额61.4亿元,放贷余额46.6亿元。 作为一家以“小额贷款”命名的贷款机构,杭州市萧山区萧然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每天打交道的主要是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微小企业主。董事长吴永虎说,春节前资金需求火爆,一天最多可以接到10多笔贷款申请,现在每天接两到三笔贷款申请,多数是50万元以下的。 朱范予说,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出台了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诸多政策。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现在农村金融新“载体”是越来越多了,但一些“老”问题却没有减少。
“吃不到”、“吃不饱”与“吃不起”
朱范予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农村金融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农村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生产组织对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感到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存在“吃不到、吃不饱、吃不起”的现象。 “吃不到”是当前一些农村反映最普遍的问题,是指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严重不足,而且还有缩小的趋势。前两年,随着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近4000个信用服务站被撤销,过去“乡乡有信用社、村村有信用站”的金融服务局面已成为历史。据初步统计,现全省1211个乡(镇)中有173个乡(镇)存在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空白现象,占全省乡(镇)的13.29%,更不要说众多远离乡(镇)的行政村、自然村了。 朱范予说,浙江省的信用服务站从1953年诞生至今,对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2006年6月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辖属共有信用服务站3696家,相当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营网点总数的93.4%。前两年,有关方面考虑到服务站存在着人员素质偏低、不利于信用社管理等问题,决定从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的角度出发撤销信用服务站。现在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用社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吃不饱”现象在不同的地区表现有所不同。在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快,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量增长大,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供不应求;在相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受地域经济和金融机构小、金融资源缺乏的因素制约,农村中小企业嗷嗷待哺;同时,在浙江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目前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产品过于单一,服务手段过于传统,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吃不起”也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难题。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普遍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的现实问题,使得农村金融利率高,农户和不少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另外,由于金融机构制度等方面的约束,农村金融贷款周期、额度要求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农户难以适应金融机构的“要求”。
扶持农村金融需要创新思维与扶持方式
朱范予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三不”难题,关键还在于现有金融服务与监管的机制创新没跟上,要解决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中出现的这些难题,需要创新思维与政策扶持方式。 首先是财税政策。由于农村区域广,农产品收成情况受天气影响大,“三农”贷款存在着管理成本高、贷后保障难、效益低等问题,为稳定服务农户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建议规定涉农贷款及相关金融服务享受免税政策,同时将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的所得税划为地方税,以增强地方政府扶持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力度。 其次是金融政策。建议对县及县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固定(或优惠)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县及县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例,以适当提高小法人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放。同时应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种类和力度,以进一步分散相关涉农贷款的风险。 三是监管政策。监管部门应结合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制定既符合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要求,又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同层面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的监管标准和要求。如在经济相对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可以考虑重建“信用服务站”,以解决广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广覆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