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种粮模式面临考验 适度规模经营待推进
    2009-03-26    本报记者:董振国 梁鹏 张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在一些粮食产区调研时发现,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粮区形成了“打工加种粮”的家庭经济模式。有打工保证收入,同时留守的老人妇女在家种粮,作为自己家的口粮,虽然效益低却两头不耽误。随着大批农民工返乡,这种低效益种粮支撑模式面临严峻考验。专家认为,加快推进规模种粮,提升种粮效益已更显迫切。

  “打工+种粮”支撑模式面临考验

  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粮食生产存在一种现象,当农民都在家种地时,反倒是粮食生产最容易弱化的时候。而当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后,粮食生产反倒呈现出稳定态势。
  一些农村干部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近些年,农民工大批外出实际上成就了粮食生产。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大坞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崇武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村基本全是菜,种菜高峰时,村里几乎找不到一棵麦子,全是大棚。后来,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种菜的越来越少,粮食面积扩大到了蔬菜的两倍。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大批打工者的回村,村里蔬菜面积又增加了。
  记者在黄河流域粮区发现,近些年,打工加种粮的经营模式非常普遍。“打工与种粮可以两不误”,不少农民告诉记者说。当前,打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成为主体,而打工的同时,农民又不愿放弃土地,比较容易兼顾的就是种粮,在家的老人妇女都能干得了,种粮与打工相结合,成为很多农户的理想选择。
  现在粮食种植已基本不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有机械的帮助,老人和妇女就能完成整个粮食种植收获。山东省最近公布的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一线中,女性劳动力占55.1%,年龄在51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34%。
  “现在种粮太省事了,耕、播、收基本都是机械化,花点钱就行了。”河南省黎集镇李畈村党支部书记陈世红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腾出时间外出打工,而打工的收入,让农民能够负担得起农机作业费用。取消农业税和不断增加有粮食直补,对农民种粮又起到进一步稳定作用,这使得粮食种植在低效益中得以坚持。
  据了解,在大批的返乡农民工中,一些年龄稍大些的农民大多不愿再出去了,就在家里搞农业。因为返乡农民工创业一没有资金、二缺少项目,有的只是自己的土地,只能选择种效益高的作物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粮食效益低了,农民就要想办法种效益高的作物。一些基层干部说:“现在打工加种粮的模式在很多户里被打破了。”

  农民工返乡与其他因素叠加弱化粮食生产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农村改革30年来,我国大部分粮区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始终没建立起一套商品化生产机制,没有一支专业生产商品粮的队伍,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不稳。今年已有很多影响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如连续丰收后的放松、粮食价格低迷、旱灾等等,这些因素与农民工返乡后的弃粮因素产生叠加,将会危及粮食安全。
  我国已连续五年实现粮食丰收,使我国粮食生产迈上一个“高平台”,今年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而丰收后跌落的危险因素增加。不少粮食主产省的干部担心,历史上有这样的教训:越是丰收的时候,越容易放松和忽视粮食生产。耕地减少、人口增加、需求加大,粮食安全的警钟仍需长鸣,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很脆弱,稍一疏忽粮食产量仍有下降的危险。
  去年底,农业部根据全国各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的粮食指导性计划调查发现,今年全国有12个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一些农民反映,当前种粮效益仍然偏低,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刺激作用在递减。由于农民种粮普遍存在“口粮农业”观念,种出自己口粮就不愿再多种。
  从去年冬天以来,我国北方粮食产区遭受了严重旱灾,尽管各级抗旱力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损失,但今年夏粮难免受到影响。尽管受旱灾影响,粮食价格有所上升,但农民大多认为当前粮食价格仍然偏低。山东济阳一位村民说:“现在粮食价格太便宜了,麦子也就是8毛6分一斤,玉米都赔钱了,去年收了玉米才卖6毛2分。年前跌到了6毛零5分,现在过了年,能卖上6毛钱都悬。”记者了解到,农民种粮一般是算两季的账,一季小麦一季玉米,虽然小麦价格还可以,但玉米价格跌了后,他们感觉种粮没账算了。

  稳定粮食价格促进规模经营

  专家认为,在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更需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方面要努力稳定粮食价格,让农民种粮收益维持在合理水平;同时要千方百计稳定粮田面积,在鼓励农民工创业时,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另外,要让回乡农民乐于种粮,必须有较高的收益,而只有一定的规模,农民种粮才有账算。
  专家建议,当前应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努力保持粮食价格稳定,防止粮价下滑;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方式,从以土地承包者为补贴对象,向以经营土地种粮者为补贴对象,把补贴补给实际种粮的农民。一些地方干部认为,国家还应调动种粮大县积极性,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县级平均水平。改革原有的奖励办法,把按调出商品粮改为按粮食产量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逐步增加奖励资金规模。
  专家认为,粮食生产只要是分散经营,就难以摆脱低效的尴尬局面。实际上,一些地方出现的种粮大户典型显示,粮食生产可以成为高效益产业。陈德民是山东省邹平县一个种粮大户,每年经营粮田100多亩,收获粮食10万公斤左右,种粮纯收入年均能达八九万元。他自己购买了各种农业机械,夫妻两人不再从事其他行业,而是专心种粮。陈德民说:“在当地,周围村民还都羡慕他当初选择了规模种粮。”规模化、集约化种粮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表现为“六高”。即土地利用率高、投入积极性高、管理精细化程度高、科技贡献率高、机械利用率高、单位产出率高。分散经营土地不连片,地块间的堑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产出率。规模经营的目的是商品化、效益化,因而在水肥投入、科技投入上提高,经营者更加精心管理,粮食产量自然提高。
  要推进规模种粮,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土地流转是促进规模种植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以农户私下为主,存在不规范问题。专家指出,政府应加快建立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推动土地流转的有序、公开、规范。近两年,山东省滕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由政府投资,建立土地交易大厅,健全交易体系,通过农村信息员采集农民流转信息,汇总到交易系统,统一发布,统一交易,统一签定合同。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有序、公开、快捷轨道。专家建议,要在传统的公司加农户体制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直属农场;或者建立合作社组织,让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由参与生产变为直接参与分配。目前,在江西、河北、重庆等地,已开始了这种探索,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推动。

  相关稿件
· 一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县长的“种粮观” 2008-12-05
· 让种粮者有钱赚才是粮食安全的根本 2008-08-25
· 种粮难提积极性 存粮意识趋淡化 2008-08-12
· 海外租地种粮食被指“得不偿失” 2008-05-09
· 不应远水救近渴,海外种粮是损招 200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