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出现金融动荡,面临1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韩国、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国家陷入重重债务,受冲击严重;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开始从投行蔓延至商业银行,花旗、美国银行很可能被国有化……一系列新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关于金融海啸第二波是否已经到来的激烈争论。众多网民认为,这些新现象不论是说明金融海啸第二波已经到来,还是说明第一波金融海啸还在持续,中国都很难成为危机中的“安全岛”,相关部门应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应对美元贬值、贸易保护主义等可能出现的新挑战。 多数网民认为,由于我国金融系统开放程度较小,即使金融海啸第二波到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也不会大。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伟庆说,金融海啸第二波主要是实体经济层面恶化导致的危机,不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比如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的危机,不会造成中国商业银行的危机。但是危机有可能通过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层面,从而间接影响中国,或者通过贸易联动影响中国。 部分网民认为,金融海啸第二波对中国来说既是风险也是机遇。经济学家华生说,“单就金融系统来说,我个人认为‘机’是大于‘危’的。‘危’主要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体系因为次级债、金融杠杆过度放大等原因,使得大窟窿不断地暴露出来,形成巨大冲击,对实体经济造成极大伤害。‘机’主要是指中国外汇储备多、实力强,货币稳定,金融体系的损失也将最小。如果金融海啸第二波发展得比较剧烈,对我国最主要的冲击将是通过实体经济进行传导到金融体系。中国的麻烦不在金融体系,最主要还是在实体经济。”
但也有一些网民较为悲观,认为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将受到严重冲击。随着金融海啸的加深,各个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受影响越来越大,可能使得世界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恶化。中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贸易对中国经济非常重要,但从今年开始中国出口贸易下滑明显,形势严峻。 人民网一位网民说,各国为了挽救经济,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过度宽松的政策,一再降低利率,美国、欧盟国家几乎接近于零利率。尽管如此,市场流动性紧缺状况仍然不见改观,银行依然惜贷,银行坏账和企业债的垃圾债市场集中引爆,再加上股市持续暴跌,金融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趋紧。这些都会对中国造成较大冲击。另外,随着美元、英镑等货币的贬值,如何减少汇兑损失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少网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及早应对。网民“余丰慧”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必须提早做好应对金融海啸第二波侵袭的准备。具体说,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有应对策略;对新一波世界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外资撤离或者抽回资金情况必须未雨绸缪;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加大投资、启动内需、刺激消费,应对和弥补对外贸易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复杂性,国际金融海啸尚未见底的现实,对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认真分析国际金融海啸走势及其影响,提早谋划应对措施。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在网上著文《全球金融海啸第二波的五个新特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危机意识,理性面对,审慎应对,把应对危机的过程变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二是中国可以影响世界但却不能拯救世界,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经济潜力,中国都不具备拯救整个世界的能力与实力,面对全世界的“忽悠”,中国自己必须清醒,必须进退有度,要特别防止美国滥发货币所导致的美元贬值,也要特别注意防范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 三是对待股市,决策各方与市场各方需格外谨慎,在全球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尚不见底、中国经济处于明显下行通道的情况下,要防止把更多的人诱进市场,进而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