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四川地震灾区行:阳光下的痛楚和希望
    2009-01-23    本报记者:杨烨 刘大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个春节,注定和以前是不一样的。
  从北川,到汶川,在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随着年根儿的临近,置办年货的人多起来了。
  人们手提肩挑,也有少数人骑着摩托车,篮筐里装着衣服、糖果、猪肉等年货。
  大人们的脸上多是沉默的表情,而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则在房前屋后成群结队地嬉笑玩耍。

为了忘却回忆的痛楚,几户人家聚在一起吃年饭

  春节对于北川人来说,是一家人最热闹和快乐的时候。他们很好客,当地风俗就是在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互相串门,你到我家吃,我到你家喝。一顿饭常常聚上一二十口子人,饭后一起打打牌,摆摆龙门阵。
  在北川村民王清华的记忆中,往年过春节自己总是忙得要命,加上兄弟姐妹,一大家子20好几口子,一顿饭就要准备三大桌子酒菜,“腊猪头、猪尾、腊肉、猪肝、猪心,香肠,还有烧鸡、鸭子、鱼一样都不能少,都是过年必须要做的。”她告诉记者,自己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从市场上买好鲜肉熏好,晾到屋外,等到腊月十几号,还要从市场上买新鲜的鸭子,鸡,鱼和肉,还有一些萝卜,青菜也要买好,放到屋里。
  王清华以前的家,就在北川老县城里。在“5.12”大地震中,14岁的儿子在北川中学遇难。
  这几天,王清华一直忙着一件事,她上门联系同样失去亲人的几户人家,大家商量着要在一起吃年饭。“我们几家在地震过后就一直在一起,各家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凑到一起可以热闹点。”她告诉我们,因为他们现在的房子都不大,为了解决场地问题,隔壁刘大爷特意用帐篷围了个简易的餐厅。 
  尽管自己失去了孩子,尽管只有一点微薄的积蓄,王清华还是去市场买了些糖和水果,“主要是为了给院子里的娃儿的。”经历了这场大灾难,王清华和左邻右舍“像亲人一样”。
  和大多数搬进板房区的灾民一样,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从居无定所到临时搭建的帐篷区,再到新建的板房,王清华现在的生活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不久前,她丈夫还在绵阳一个建筑公司重新找了一个工作。
  外出打工和上学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回来,尽管是在简易的板房区内,欢笑和快乐也比往常多了。北川中学初二六班的刘晓莉和几个同学一回来就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每天穿梭在板房区内忙碌着;在板房区内的市场里,简陋的卖福字和挂历的小摊前聚集了不少人气;在板房区的一角,一个小姑娘还穿起了羌族传统服装,和其他孩子一起拍照、打闹。
  但是,比起以往过节时随着春节的临近,对亲人的思念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挡在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心中。
  “如果我的孩子还活着,现在一定开始吵着嚷着要吃我做酱肉,给他买东西了。”也许因为过节的思念,王清华这几天总是梦到自己的孩子,“梦见他站在操场上向我招手,告诉我他跑出来了,可是无论我怎么喊,他也不到我身边来。”

祭奠死去的亲人,生者坚强地活着

  腊月二十四,尽管腿脚很不方便,绵阳永兴板房区的刘明芳和老伴还是决定亲自回北川老县城看看,因为照当地风俗,要在这几天给死去的亲人挂坟。
  天刚蒙蒙亮,刘明芳便起来了,不仅换了身干净的衣服,还破天荒把头发梳了起来。从绵阳出发到北川县城,开始她的话很多,说家里,说以前,说孙女……因为北川县城废墟没有开放,我们只有翻山路绕进去。一路走来,她的脸色也开始渐渐凝重起来,当她指着一片废墟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他们从前的家的时候,这个羌族妇女已经泣不成声。
  “奶奶回来看你了,我的娃!”轻轻的一声叫喊,深埋的伤痛被再次掀起。
  一场大地震,不仅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还夺走了6个亲人的生命。其中有她的女儿全家,年仅6岁的孙女和父母。“当我被困在山上两天两夜,几乎绝望的时候,因为想到大山外面的北川县城里还有我的孙女和女儿,我咬着牙挺了过来。”刘明芳噙满了泪水,颤抖着说。经历生死劫难后,她终于爬了出去,被送到医院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亲人早已死去。
  面对巨大的痛苦,刘明芳曾经数次冒出过自杀的念头,老伴和在成都打工的儿子的悉心照料,让她绝望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我从没有见过他哭,他总是拉着我的手,告诉我要坚强,都可以过去。”实际上,就在那段时期,刘明芳的老伴,这个老实的农民,一边要安慰自己病重的妻子,一边巨大的悲痛拉扯着他的心,只能自己在半夜躲在医院的厕所里放声大哭。
  杨建芬也是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的母亲。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正在整理要送到禹里幼儿园的棉衣和袜子,尽管蜡黄的脸显得有点憔悴,但她依旧忙忙碌碌。和她一起工作的人告诉我们,在寻找女儿的中途,她和丈夫在废墟中救了一个小伙子,此后她就加入了志愿者,从5月底至今,她救过人,煮过大锅饭,尽管家里的丈夫卧床不起,她现在还在救助孤寡老人和孤儿。
  在志愿者服务站里,这个40多岁的妇女喜欢孩子们喊她“杨妈妈”,看着孩子们在她旁边玩耍打闹,她也会开心的手舞足蹈。杨建芬的话不多,常常默默的蹲在角落里,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拿出一张照片反复端详着,这张照片上拥抱着的两个人,就是她和女儿。地震发生后,她从废墟中唯一扒出来的只有19张照片和一套羌族服装,被小心地珍藏着。她告诉我们,就在出事的前一天,这个16岁的孩子还不忘记给妈妈打电话,祝她母亲节快乐。“本来我们准备让孩子转学到绵阳,结果……”正是因为这样,这位母亲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责中。
  “想孩子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
  “快过年了,最近常常梦见她。”半晌,她才轻声说了句。
  “过年了,还有很多没妈的孩子,失去亲人的老人,趁着我现在身体还好,我想多帮助和我一样的人,把对女儿的爱传递下去,只有这样我才觉得活着有意义。”这个妈妈用善良和坚强回答了我们。

废墟上生长出希望,人们坚守着未来的梦想

  “孩子们,放心吧,我会好好的活着,以后会越来越好,以后不会再有眼泪了。”拍了拍膝盖上沾上的泥土,刘明芳颤抖地说。此刻她弱小的身躯在空荡的废墟旁显得高大,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是啊,不再有眼泪……
  在第一天到达永兴板房区时,我们看到简易的社区里已经随处可见“自救超市”、“爱心网吧”,美容美发店,在自发形成的市场里,来自陈家坝的灾民段长虹,因为以前在餐馆工作过,他现在开始自己蒸馒头和包子在市场上卖,一个月下来有1000多块钱。他告诉我们,等攒够了钱,他要开一个饭馆,雇几个伙计。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让灾难过后的土地上,迸发着生机和活力。因为国家政策的倾斜,在整个四川灾区,2008年灾后重建项目达到6580个,投资规模大约有3600亿元。此间,预计能够在住房重建中打工受益的灾民预计将达到上百万人。如果加上铁路、公路、学校、医院、工厂等数量庞大的重建项目所吸纳的劳动力,大约有数百万灾民都能在未来两年中获取稳定的收入。
  刘明芳告诉我们,新的一年里,她要做的是不再哭泣,要把身体养好,和老伴一起做点小生意。
  王清华告诉我们,她和丈夫现在一直都坚守在原来单位,等房子盖好了,他们准备再生一个孩子。
  杨建芬告诉我们,如果有机会,她也会打工贴补家用,但是她会一直坚持做志愿者,为了逝去的女儿,去尽力帮助别人。
  就在返回的路上,刘明芳依偎在老伴肩头沉沉地睡了,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惶恐和不安,这一刻她脸上充满了安详和宁静,昨天已经过去,以后的路,不仅仅有伤痛的回忆,更充满了希望和未来。

  相关稿件
· 四川灾区首个异地 重建场镇交付使用 2009-01-19
· 各方助四川灾区群众过"暖冬"见闻 2009-01-19
· 地震灾区:传递爱心 备齐年货盼春节 2009-01-14
· “四下乡”活动为灾区群众送温暖[图] 2009-01-13
· MAZ国际能源千万元捐资送抵灾区 200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