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外界一直盛传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潮”的说法,广东省政府部门日前给出统计数据回应说,珠三角中小企业未现“倒闭潮”。 记者近段时间走访企业进行深入调查也发现,尽管确有一些中小企业在多种叠加因素的冲击下“倒下”,但明显的规律是,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立品牌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冲击时,有着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而,有专家指出,在企业倒闭的背后是行业的加速洗牌。
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真相
针对外界传言广东出现企业“倒闭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近日以统计数据首次做出官方回应。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刘焕泉指出:“广东省出现了一些中小企业关闭或破产的现象,但并没有出现‘倒闭潮’。” 刘焕泉披露说,根据该省各地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企业关闭情况,该省1月-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这个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数。 从这个统计结果分析来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也同时出示了广东省工商局统计的全省企业新注册数目以及注吊销情况。据统计,1月-9月,该省各类市场主体共注吊销企业62361家,新注册企业数100634家,全省新注册企业总数与注吊销企业总数比较,净增加38273家。 对于广东省工商局和中小企业局给出的两组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刘焕泉解释说,主要是由于统计的口径和时间不同造成的。如果从今年注吊销及新注册的角度上看,广东省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比较准确,但注吊销的企业尤其是吊销的企业多数可能是去年以前就关闭了的,只不过是今年才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如果从今年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的角度上看,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所提供的数据是根据1月-9月实际发生数上报的,相对准确些。
辨证看待中小企业的生死
面对当前中小企业的倒闭现象,业内人士特别强调指出,应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而不应夸大或歪曲倒闭事实。 对于企业倒闭的原因,刘焕泉分析指出,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出口型的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主要是因为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还有一类是小化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有部分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投资而倒闭;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如惠州市今年停产关闭中小企业407家,其中外迁企业100家,占全部关闭企业的25%。 作为倒闭企业最集中的东莞市,该市市委书记刘志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莞每年都有800家-900家企业关停或外迁,从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这是正常的。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今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稍多些,但也不会对东莞经济的基本面伤筋动骨。产业转型升级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东莞正在经历‘阵痛’,但不会动摇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方向。” 据刘志庚介绍,目前东莞倒闭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合同资金百万美元以下、用工人数在一两百人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基本面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而,科学衡量企业倒闭的情况不应以家数论而更应以规模效益算。”刘志庚认为。 更多的专家则指出,从倒闭的中小企业来看,多数都不符合政府产业调整倡导的方向,早晚都难逃优胜劣汰的规律,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叠加效应只是加速了这些企业的死亡。记者在走访大量企业的过程中也明显地感到,在这个冬天能笑得出来的中小企业都是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己的品牌。当危机到来时,行业经过优胜劣汰的新一轮洗牌后,已初现产业集聚的效应。 惠州纳伟仕(视听)科技有限公司几年前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但该公司多年来坚持产品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逐渐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有几款产品还拿到了沃尔玛的订单。当业内同行们都在遭遇订单下降的不景气时,该公司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却激增了2倍-3倍,明后两年的协议订单额也达5亿元。 该公司财务副总裁谭照明告诉记者:“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行业洗牌,那些产品质量不过关、仿冒名牌的企业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倒下了,订单更加愿意选择有实力的大公司,这是我们埋头苦练多年等来的黄金机遇!”
中小企业靠什么应对危机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珠三角政府目前已从资金扶助、税费减免、融资帮扶等多方面出招。如广东已确定从今年起,连续3年内每年投入1.8亿元作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东莞市计划在此前减免当地企业税负3.6亿元的基础上,再减免4亿元。为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融资难,广东将由省财政出资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等等。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强调指出,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更应加强自救能力。首先应克服悲观情绪,充分用好政策。记者调研发现,信心不足目前成了企业界普遍存在的障碍,企业没有信心比企业经历困境更可怕。因而,企业首先应克服悲观情绪。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相继出台一系列救市政策,企业应充分理解、利用、受惠于相关政策。 其次,应收缩扩张战线,倡导节约行动。目前许多企业积极自救,大多采取收缩战线的“瘦身战略”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他们裁掉冗员,关停部分机器,注重节省水电、办公开支,缩减外围投资,在提高资产优质化上下功夫,等待“春天”到来。 同时,应冷静研判形势,寻找发展机会。危机对企业是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但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生机同在,如有的企业则细分出口市场,研究买家动向,寻找出口市场萎缩中存在新增长点的产品;有的企业则转而开发内需市场,或沉下心来创造自有品牌。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叶春生等人认为:“遭遇困难期反易成为企业提升内功的绝佳时机,这就要求企业冷静研判形势,在等待寻找新的发展良机中苦练内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