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寒气渐浓的初冬天气,将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威州镇秉里村抹上几分肃杀。但是,乡村里热火朝天的农房建设工地,却让这个气温已降至摄氏度零下的高半山羌寨升腾起一种感人的热烈。 再过一个月,村民们就能告别简易的过渡房,搬进能够抵御高山酷寒的永久性新房了。“如果不是村支书带头建房,我们还会盲目地等待整体搬迁呢。如果是那样,重建家园、温暖过冬,想都不敢想喽!”一位村民说。
村支书即将竣工的新房,成村里女人数落男人的“话柄”
一幢两层楼的羌族风格新房,因为即将竣工,在秉里村众多刚刚搭架的在建农房中鹤立鸡群,特别醒目。 这就是秉里村村支书周家信家的新房。 驱车从威州镇往大山上的羊肠小路逶迤而去,一路扬起的浮土遮天蔽日,坐在越野车上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样颠簸。20多分钟后,一排排正在建设的农房映入眼帘,它们像一株株坚韧的植物,高高低低地散落在半山腰。这就是秉里村,一个在汶川大地震中几乎被全部摧毁而后却顽强恢复生机的美丽羌寨。 周家信的新房成为全村村民艳羡的对象,因为今年的寒冬提前来临,住在“衩衩房”(当地一种简易过渡房)里尽管身上裹了新发的厚厚棉被,但还是抵御不了半夜从木板缝隙钻进来的凛凛寒气。记者在村民家里看见刚领回家的取暖炉,堆在地上,但很少用。村民们不敢用,因为“衩衩房”屋顶低矮,他们怕火焰烤化或点燃了房里遮蔽缝隙的塑料布和木板。61岁的村民马荣贵说:“要是新房子修好了,我们就不怕冬天。” 周家信几乎竣工的新房,成为村民们比超的对象。村里的女人数落自己男人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能干,就像周书记那样,我们全家人也不会挨冻。”在建筑工地上,村民董加强看着自家正在搭架的新房,像鼓劲似地自言自语:“赶快修,早点像周书记那样住新房,好过冬。”
“等、靠、要”思想误导影响重建,村支书带头“吃螃蟹”
村支书周家信是全村最早建新房的人,在村民们不愿或不敢建新房的当时,他的举动无疑是带头“吃螃蟹”,在一些人眼里是“冒险”。 当时的特殊背景是,关于汶川县城搬迁的民间传言颇多,特别是某些学者将汶川县城比喻成“站立的废墟”,这对当地群众产生了心理误导,以为政府肯定会让他们整体搬迁。 “这对重建家园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周家信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秉里村所有村民都在等待观望,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建设永久性住房的难度很大。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担心一旦搬迁,原地重建家园的心血全部要泡汤。 当地干部对村民们展开了苦口婆心地宣传攻势,但收效甚微,有的村民甚至反唇相讥:“政府要是不让我们搬迁,那你们干部为什么不敢带头建房?” 周家信一激灵,建就建!回家和爱人一商量,立即得到支持。第二天,周家信就找来建筑队,按照规划好的图纸开始动土施工。 村支书带头建房,成为秉里村的头号新闻,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围在施工现场观看。渐渐地,围观的人少了,不久出现第二家破土动工建房的,第三家……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秉里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目前,拟重建新房的103户村民已全部动工。
“我们羌寨要重新成为大山的风景”
晌午时分,大山里的太阳火辣辣的,村民马荣贵坐在自家“衩衩房”里吃着面条,眼睛却不时瞟着对面的工地。那里,他的新房正在建设中。施工工人告诉记者:马荣贵的新房子已经完成大半,10天左右就可以竣工。 站在山头眺望,秉里村的新房好像一颗颗珍珠嵌在荒僻的半山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家信指着自家新房羌式风格的飞翘檐角,告诉记者:村民们每家都是这种羌式建筑,不仅保暖,而且漂亮。 “以后,我们还要在寨子四周种很多树,恢复地震以前的美丽。我们羌寨要重新成为大山上的风景。”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