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猛药治"两风":作风和行风吹来"清风"
    2008-11-19    本报记者:葛如江 马姝瑞    来源:经济参考报

  梨都砀山县,因为盛产砀山酥梨而闻名。这里又是黄河故道,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上一直是安徽省的穷县,在全省长期垫后。
  从去年开始,砀山县历时一年多下大力气整治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当地称为“两风”),从“两风”入手,树立政府部门清风正气,建设政治生态,以此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穷县的干部“志”更“短”

  2006年,现任砀山县委书记张祥根从皖南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调到“穷县”砀山。初来乍到的张祥根很快就发现,砀山确实很穷、很落后,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更严重的是,这个穷县的干部“志”更“短”,一些干部不熟悉自己的工作,简单的一个统计数据都老半天拿不出来,开会迟到、上班“晚来早走”等现象更不鲜见。
  一些部门行风不正,无心谋发展,吃拿卡要倒是很有一套。由于当地政府和部门工资待遇低,对于一些以权谋私捞好处的违纪行为,大家互相“睁只眼、闭只眼”,几乎到了放任不管的程度。
  “就拿被用歪了的‘自由裁量权’来说吧!以前基层执法人员是既管检查、又管处罚,一些人常常擅自提高罚款数额,使得被处罚者不堪重负只得‘讨价还价’、送‘好处’,请求降低处罚,滋生了不正之风,严重损害砀山形象!”砀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蒋金海回忆说。尽管局里设有案件审理委员会,但一年年下来,每年竟有一多半的案件处理都被基层执法人员“预执行”了,根本没有上会审理。
  “环境不好,经济上不去,砀山就没办法发展。但是已经形成多年的积习,要是不下一剂‘猛药’,不给予强有力的推动,再多、再好的文件都是空中楼阁,落实不下去。”县“两风”办常务副主任张励华说道。
  2007年,砀山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成立“两风”建设领导小组,开展明察暗访,接受投诉处理,并首先从制度入手。参考外地经验,砀山县先后出台了《砀山县“两风”建设考核办法》、《砀山县民主评议中层科室活动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双十”禁令》等19份文件。
  由于体制原因,在“两风”建设问题上曾存在多部门受理投诉、多部门抓评议、多部门抓考核的情况,职能分散,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县里特意将纪委、监察局、组织部、纠风办、人事局、招商局等部门的一些职能划转整合,并抽调11人成立县“两风”办集中办公,并赋予“两风”办一定的处罚权力。
  此外,全县13个乡镇和开发区也都成立了“两风”办,并设立了198个政治生态建设监测点,210个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聘请了20多名特邀“两风”监察员。

“这一次要动真格的了!”

  “两风”办成立后短短半年,就进行了暗访36次,督查会风5次;通报批评33个单位和一名正科级干部,部分单位被累计公开批评4次;办理各类投诉案件63起,其中5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两名协警员被清退,3名社会人员被拘留。
  在一次明察暗访、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县城管局、文联两部门的一把手被免职了。
  从县城管局局长职务上被免下来的王光年心平气和地对记者说,也许自己的运气差,正巧碰上检查被“抓了个正着”。但不管怎么说,工作上有不足,县委县政府狠抓干部作风自己也没有重视,受到免职处理也很正常。
  “这一次对我触动很大,我自己毫无怨言,只希望今后能把工作干好。”他说道。
  今年1月9日,砀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去年年度考核结果位居末位的单位通报批评,单位主要负责人降级;对考核评议分数最后三名的科室主要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并调离原科室,同时还要进行问责;对条条管理单位位居末位的主要负责人,建议上级机关给予相应处理。
  和王光年的感触一样,越来越多的干部、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都发现,说了多少年的整治作风、行风,“这一次是要动真格了!”
  今年4月,县“两风”办工作人员分成两组,对县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单位进行检查,其结果作为第一季度分数进入全年考核百分比。工作人员没有采取“听汇报”这种传统方式,而是来了次“突然袭击”。
  没有接到任何预先通知,没有任何时间来搞“临时准备”,“突袭”结果是,全县7成单位考核不及格,敷衍塞责现象严重。卫生局45分、文化局50分、林业局50分、财政局50分、政法委45分、人事局55分……全县甚至没一个单位能达到70分。
  继续“家丑不外扬”吗?不!这一连串令一些人汗颜的分数被立即张榜公布,还上了砀山新闻网!
  县卫生局的一位领导对记者说,过去也考核,可分数再低也不会“拿出去见人”啊,没想到这次竟然来真的了。“不过,惊讶过后仔细想想,我们的分数不及格是有原因的,工作确实有很多不足。这对我们所有的县直单位都是一次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今年3月,县“两风”办还在县在国道和省道砀山段边界竖起了6块“砀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报投诉牌”,县委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纪委书记及张励华的手机电话被一一清晰、放大地印在上面。
  “6块牌子分布在进入砀山的主要道口,外来客商、过路者、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到!要让大家都知道,在砀山发生任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事情都可以一个电话直接向县里的最高层投诉!”张励华斩钉截铁地说。
  5月24日,砀山县交通局葛集交管站在县园艺场查扣一辆河南省夏邑拉砖车,该车已在夏邑买了上半年的养路费,却在砀山葛集交管站时被查扣。葛集交管站站长史佩琮带领执法人员违法执法,又向车主补征1月份至4月份的养路费。不满的车主一个电话打到“两风”办,经过调查,5月27日县“两风”办即对当事人予以通报,县交通局5月30即研究决定,免去了史佩琮的葛集交管站站长职务。

摒弃了“以前”的办事习惯

  今年8月28日,从砀山驱车近6个小时赶赴合肥到省商务厅办事的砀山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办事人员傻眼了,急着办理外商注册登记手续的他们漏掉了企业最关键的“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
  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身份证,任何正规的手续都无法办理一样,没有了组织机构代码,砀山汇源公司的一切手续都被“卡”死。心急如焚的办事人员立即联系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请求帮助。
  “企业常出现这种情况,不急着用的东西不重视,到用时只能干着急,误事误人。”蒋金海笑着说,“说实话,这事儿要是搁到以前,我们接到反映也肯定就是让他回来补办,反正漏办的责任在企业不在部门,他挑不出管理者的刺儿来。”
  然而,“以前”的办事思维和习惯已被摒弃了。那一天,县质监局放下电话立即向省代码中心请示,努力协商,为汇源公司争取到了一个特事特办的结果:经过省代码中心的授权,县质监局当即赋码,一个电话火速告知企业经办人。“卡”在合肥的手续全部疏通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热心服务赢得了企业的感激和尊重。
  让人欣慰的是,干部作风的变化切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同比增长86%,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93%。到今年,全县引进超50万元的项目130个,实际到位资金17亿多元,实际利用外资位居全省61县(市)的第10位。今年以来,全县新开项目164个,海升果业、熙可食品、隆华食品等15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展势头强劲。
  就在今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3亿多元,同比增长65%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5亿元,增长61%。尽管总量还不大,但这样的发展速度对于砀山县来说已是“史无前例”了。

  相关稿件
· 山西煤炭订货会进入“私签”阶段 2008-11-18
· 山西:保险人员违规承保将就地免职处理 2008-11-17
· 山西:明年电煤合同总量将达8947万吨[图] 2008-11-14
· “山西焦炭交易中心”正加紧组建 2008-11-11
· 山西省清洁型热回收焦炉将获“准入”资格 20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