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粮食部门:产后减损等于再造“无形粮田”
    2008-11-17    本报记者:王晓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吉林省风调雨顺,粮食产量较去年有大幅提高。新华社记者 邵守志 摄
  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储粮设施、条件落后,方式、方法比较传统,粮食产后损失情况严重。吉林省粮食部门干部认为,减少粮食产后损耗,帮助农户安全储粮,开发农户储粮这个“无形粮田”,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从长远看还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国每年损失400亿公斤

  粮食产后损失是世界性难题,各国损失情况不一。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介绍说,发达国家一般在3%以下,发展中国家一般在5%左右,而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平均在8%左右,全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40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
  祝业辉介绍说,吉林省农户储粮,大部分延续传统的储存方式,“地扒式”储粮占50%,“上栈子”占25%,“上楼子”占15%,其它占10%。他说:“储粮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低,存放过程中受家禽、鼠害、虫害、霉变等影响,农户储粮问题多、损失大,玉米平均损失率达11.77%、水稻5.73%。”
  “而且农户储粮还是大头。”祝业辉说,现阶段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250亿公斤左右,粮食收获后,60%散存于农村的408万个农户家中。以2007年为例,全省农户储粮162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67.7%。
  一谈粮食问题,大家往往只看重增产多少,却很少关注粮食打下来后的损失问题。四平市农委副主任周一平详细分析了产生损失的一些具体环节:受到目前收获设备所限,割地、拉地、打场一般损失3%至5%;保管过程中由于设施简陋,霉变、鸡刨、鼠害等一般损失2%至4%;粮食从农民家运往粮库或加工企业环节中,也有一部分损失,各环节加起来四平地区粮食产后损耗在10%左右。
  梅河口市粮食局副局长马立军介绍说,农民收割、脱粒、打场过程中都有损耗,但主要还是在农民自身保管方面。“梅河口地区一半以上农户的粮食打回家里都直接堆在地上,用栈子围起来,不仅鸡刨、鼠盗很方便,而且一遇到气温急剧变化,霉变粒增多,损失更大。”他说:“今年4月下旬,吉林省气温突然升高,最高达到28摄氏度,虽然只持续了几天时间,但农民手里的粮食还是坏了不少。”据他介绍,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农民储粮周期相对延长,自用粮储存周期为12个月,商品粮大都根据市场价格分阶段出售,一般在农民手中储存六个月左右,这样损耗就更大。

减少损失就是增产增效

  吉林省一些干部认为,重视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帮助农户搞好科学储粮、安全储粮,开发农户储粮的“无形粮田”,是不耕耘的收获、不生产的增产,同时还可以节约一系列资源。
  加快改善农户自身储粮条件,减少粮食损失,不仅能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专家分析说,农户安全储粮事关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通过农户采用非化学防治手段,能够有效控制储粮有害生物的危害,减少农药和鼠药的使用,降低化学药剂对粮食和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减少传染病和流行病的发生,保护人民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利于农民常年随时择机择价售粮,增加农民收入。
  祝业辉举例分析说,2006年,吉林省225亿公斤的商品粮,按照平均产后损耗8%计算,全省损失粮食18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农民平均减收180元左右,而且吉林省实际的损耗率还不止8%。2007年吉林省200亿公斤商品量,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农民手中待售玉米霉变严重,农户产后损失更高。
  祝业辉分析说,粮食产后损耗实际上损失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土地、化肥、水资源等。如果能减少损耗,不仅是增产,也是增效。他说,如果没有18亿公斤的损耗,按每公顷玉米产量1万公斤计算,相当于增加18万公顷土地;按每公顷施肥1.2标吨计算,可节省21.6万标吨化肥;按玉米生育期每公顷用水3000吨计算,可节约水资源5.4亿吨。
  周一平以四平地区为例介绍说,四平地区平均粮食总产55亿公斤左右,其中玉米45亿公斤,损耗8%就是4到5亿公斤。四平53万户农村人口,如果储粮条件能得到改善,至少能减少3%的损失,相当于挽回1.75亿公斤粮食,按照平均每公斤1.4元计算,相当于挽回经济损失2.4亿元。
  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农民郭富强家里有1.5公顷土地,去年总共打了不到1.5万公斤玉米,可到最后卖的时候只剩下1.4万公斤,在家里储存不到半年,损失了将近1000公斤玉米。“农民种地不仅要出钱还要出力,种出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如果能够避免损失谁都愿意。”他说:“别说1000公斤,就是1公斤粮食我们也不愿意扔,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的就是这点粮食,谁不想多打点粮,多卖几个钱。”

让“新型粮仓”走进更多农户

  为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吉林省在2006年成功申报了“东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课题,向试点地区农户推广一种“新型粮仓”。
  祝业辉介绍说,试点地区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按照1:1:1的比例筹措资金,为农户建造“多功能无骨架储粮仓”,并向农户提供科学储粮技术。
  据了解,2009年吉林省打算选择省内6个地区10个产粮大县,确定3万户有场地、粮食产量大、储粮时间长的农户作为试点,按照国家、地方和农户3:5:2的比例筹措资金,推荐使用“钢骨架矩形储粮仓”。祝业辉说,这种仓型长4米、宽1.5米、高2.05米,能储存玉米穗6.8吨,存储玉米粒9吨左右。仓体采用钢板网,内衬钢丝网,骨架为5厘米钢管搭建,仓底同样采用钢板网,顶部盖石棉瓦防雨防雪。该仓离地面30厘米,四周通风,对安全保粮,保证品质,防霉、防鼠、防家禽啄咬都有很好效果,玉米损耗可降到4%以下。这样既可以收到明显效果,同时也能保证国家投资发挥作用,取得经验后,计划在2009至2013年用五年时间在全省400多万农户中逐步推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有限,虽然各级粮食部门和农民都认为产后减损利国利民,但由于资金有限,新型粮仓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四平市梨树县蔡家镇敬友村农民安玉江说:“农民种地过日子基本都是年吃年用,虽然这两年国家政策好,但手上也没有什么余钱,让我们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建粮仓,确实没有能力。”
  周一平说,产粮大县都是财政穷县,让基层财政给新型粮仓配套资金确实存在困难。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他计算了一下宏观成本效益账:四平地区接近26万农户家里没有储粮设施,一个新型粮仓按造价成本3000元计算,总成本投入大约7.8亿元,新建的粮仓至少使用20年,每年大约可减少损失2.3亿元,3年多就可基本收回成本。
  周一平认为,对于类似这种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国家应该作为一个长期性战略投资,采取全额补贴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减少基层财政和农民负担,让新型粮仓逐步走进更多农户。

  相关稿件
· 父亲也可能患上“产后抑郁症” 2008-07-07
· 日系车疯狂扩产后发制人效应锐显 2007-09-12
· 气温变化快 产后抑郁症多起来 200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