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资本市场:蹒跚走过 跌宕起伏
——中国股市十八年心路
    2008-11-14    作者:方家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深圳市民争先恐后抢购上市股票

上海第一家股份制金融机构万国证券公司外景

股票基金类图书销售火(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股市,可以说是一个新兴大国30年改革开放中最为抢眼的成果之一。那些存留在人们记忆的激情年代,整夜排队买股票、用麻袋装股票交易凭据,那些在发展进程中的闪亮步履,从纸质股票到电子交易、从老八股到千余家上市公司,股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段真切而艰辛的探索。
  蹒跚中走来的中国股市,是管理层与市场参与主体共同实践的结果,也蕴含着实践者的思考与智慧,蕴含着一段艰辛跋涉的心路历程。

老八股:试水资本市场

  共和国五十九周年国庆前夕,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在一个“中国股市回顾展”前久久伫立,他对记者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国股市早期发展时期的故事和事件已渐渐淡漠。中国股市发展经历了18个年头,但第一代股票——老八股的问世与前世今生的故事却依然让人感怀。”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一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1986年9月26日清晨,南京西路1806号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投资者蜂拥而至。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股票只有两家,飞乐音响公司总股本50万元,延中实业公司总股本500万元,总共只有550万元。开市第一天交易到16时30分收盘,共成交股票1540股(当时为50元1股,现在的77000股),成交金额85280元。
  被称为“老八股”的上海这八家企业有些比较共同的特点:规模不大;多是集体性质企业;一般地处城市郊区。譬如,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郊区的第一家发行股票企业,而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老城隍庙商场,是一家集体企业。当时,中国既没有交易所,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股市,“老八股”的出现必然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
  尉文渊回忆说,“当年上海的股份制改革从小到大,从集体企业到国有企业逐步展开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城市,如何搞活企业成了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证券交易所曾于1950年重新开张,但天津和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在1952年相继关门。这表明,此后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体在股权问题上只有两种形式存在:一是全民所有制,也就是国有企业,另一是集体企业。改革开放要搞活城市企业,第一道坎便是产权问题。这个阶段,上海、北京等地从集体经济开始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产权改革便是一个基本的探索。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作出如此评价:老八股是一种历史遗产,也是利用或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来推进我国产权改革的破冰之作。它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不仅影响了中国股市早期的试点和后来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八股的前世今生,既翻开了当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新页,又预示了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激荡“90年代”:政策市的艰辛跋涉

  回首中国股市的发展,人们往往把1990年交易所的设立作为资本市场的发端,而把股市发展的首个10年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看成是政策市的10年。刘鸿儒说,中国搞股市没有经验可循,初创时期需要政策上对市场进行引导。
  早在18年前的11月26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实际意义上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
  1990年12月19日,沪市的首个交易日以96.05点开盘,并以当日最高价99.98点报收,当日成交金额49.4万元人民币,虽然这样的成交总额或许还抵不上现在的一个散户,但中国金融市场一个全新的时代却从此正式拉开。第二天,沪指即以104.30点开盘,直接“破百”,并以104.39点报收。18年后,沪市日成交金额在此基础上翻了50万倍。沪市开盘18年至今,上证综指的“两位数时代”也只有开市的那第一天。
  而早在当年5月,当时证券交易所还没有设立,一直处于自发状态的中国股市一夜之间突然狂热起来。在深圳,深圳证券公司、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和深圳国投的三个证券交易窗口前的马路上挤满了人,甚至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有限的发行数额激发着人们对于股票财富的梦想。当年5月25日到6月27日的一个月中,深圳仅有的五只上市股票价格的涨幅分别达到:深发展100%,万科380%,原野210%,金田140%,安达380%。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资金仍在向深圳源源不断地聚集。股票热引起高层人士在政策面上的关注和争论。
  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刘鸿儒奉命,三次率调查组,深入到深沪两地的交易网点实地研究对策。他后来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干了10年副行长,主要抓金融体制改革,可以说其他方面都有框架了,唯独资本市场还没有闯出一条路来,所以我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国股市萌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需要政策的百般呵护。正因为这样,一方面政策出台的密度较大,而由于政策原因使股市震荡成为可能。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沪指当天从616点蹿至1265点,随后几天又登顶1420点。眼看股市脱缰,监管层赶忙悬崖勒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到了11月,沪市创出393点新低。仅五个月,沪指就跌去千点。
  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同时出台,沪指从333.92点一路涨至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第二年,指数又在政策指挥下玩了一把过山车:先是1995年5月18日证监会下发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指当天涨幅40%多;但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
  “政策就是行情,在当时,政策对于股市的作用可以说立竿见影。”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经济法室副主任王连洲说。
  在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5·19”代表了一段激情燃烧、荡气回肠的岁月。上世纪末的“网络股”在不少老股民心中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回忆。1999年5月19日,在一批网络股(亿安科技、海虹控股、四川湖山等)的推动下,沪深两市一反五年来的低迷,开始一次时间不长但力度十足的上升行情。“5.19行情”爆发,沪指也借此在一年后站上了2000点历史高位。2000年7月19日,上证综指以2000.33点开盘,首次站上2000点关口,当日成交量达149.6亿元。经历了中国股市前八年的反反复复,沪指首次完成了历史上千点的跨越。

“股改”前沪指走势:政策呵护下蹒跚而行

  1999年5月19日早上一开盘,东方明珠、广电股份等网络股股价突然扶摇直上,很快越来越多的股票加入涨停之列。当天,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
  监管层这次没有“吹冷风”,而是暖风频吹:6月1日,国务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税;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公开宣称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对此予以重申。
  空前的大牛市在9月9日最终奠定。当天,政策面上三类企业获准入市,沪指大涨103.52点,涨幅6.59%。
  好景不长。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并于7月26日在新股发行中实施,股市随后一路暴跌至1514点。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尽管如此,股指下挫已势如泄洪。而后,国务院于2002年6月24日叫停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期间还出台了“国九条”等一系列重大利好。然而,股市仍义无反顾地走上漫漫“熊”途———“5·19”这一生于政策、长于政策的大牛行情终于结束。
  一位股民曾诗意地表示,15年(2005年股改前),足以把一个稚嫩婴孩变成阳光少年,却无法让承载了太多话题与重荷的中国股市羽化破茧。缺乏市场化经验的中国股市常常需要在“政策”的呵护下蹒跚而行,后者用一只“看得见的手”描画出15年来股指的诡异曲线,“但见行情起伏,难觅制度建设。”王连洲对这条曲线如此总结。
  回首股市发展,许多学者和观察人士理性地表示,我国的股市是以国家行政决策的方式成立的,是政策催生了我国的股市,是政策催动着我国股市的成长。正因如此,我国的股市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走过的历程。可以说“政策市”与中国股市伴生,没有“政策市”就没有中国股市。
  上世纪90年代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的夏斌表示,我们需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政策市”。他说,股市初创的那些年,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很低,调控股市只能靠政策、靠讲话。但并不是说“政策市”要永远继续下去,“政策市”需要要逐步淡化和退出。

转轨新时期:新兴市场的制度变革

  时间跨进新的千年,中国股市大幅震荡的走势并没有改变。一个最大的制度性问题——上市公司的国有股问题成为股市上行的根本障碍。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当日股市暴跌。2001年10月22日,监管部门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从2001年到2005年,在四年的大熊市折磨中,一批又一批老股民黯然离开了中国股市这个曾经令他们快乐和痛苦的地方。
  监管部门和市场各方都注意到,上市公司中“同股不同权”、“股权分裂”的制度安排成为中国股市继续发展需要解决的“1号问题”。
  国有股的形成和存在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的历史背景。1992年春节后,陈锦华和刘鸿儒代表体改委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股份公司改革试验和股票市场情况。当时很多老同志问,为什么不把那些亏损企业拿去上市,而把好企业卖给个人?这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吗?国务院的一位老部长表示,全世界凡是搞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没有一个不是搞私有化的,中国不能走这条道路。   为了解除人们对搞股份制和股票交易就是搞私有化的担心,刘鸿儒在向国务院汇报的时候,讲了如何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原则。他说,经过调查,在当时的12家上市公司中,个人流通的份额没有超过40%,也就是说私有部分只是少数。后来,在1992年体改委颁布的一项法规中明确,凡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及其股本构成比例,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当时,上市公司的公有股占60%左右,40%是市场流通的。内部按此比例控制,是为了明显体现公有制为主的原则。
  回顾历史,刘鸿儒感叹说,“从此留下了股权分置的问题,但在当时是为了保留和推进股份制与股票市场不得已而为之。”
  从2001年起,管理层一提国有股减持股市就心生恐惧,市场各方把国有股减持当成一个致命杀手。2003年7月23日,关于国有股减持问题再次掀起轩然大波,股市应声而落,国资监管部门紧急对有关传言辟谣。7月28日,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头版发表“理性看待国有股减持”,一周后央行《金融内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转载了这篇文章。
  文章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有股减持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是市场参与各方利益的保证。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应怕谈国有股减持。文章同时认为,对于我国整个证券市场来说,国有股减持应是一个分类分批,逐步推进的长期过程。
  以上意见似乎得到了社会和有关方面的基本赞同,专家和媒体的声音也逐渐趋于一致。经过有关方面两年的调查和讨论之后,中国股市诞生以来最重大的制度变迁——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开始。其总体思路是,在一个总的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分类分批逐步进行国有股减持。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通知宣布启动股改试点。10天后,四家上市公司被迅速圈定进入股改首批试点程序。而后,股改以每周约20家的速度高歌猛进。
  除了股改外,监管层更在今年打出了一连串制度创新组合拳。
  从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历时一年半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而规模空前的牛市也紧接着到来。2006年11月20日,沪指报收2018点,重回2000点大关,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此后,两市指数的蹿升速度让人振奋。一个月后,2006年12月26日,沪指报收2505.70点,当日成交额457.9亿元,一个月劲升500点,首次站上了2500点的高位。
  2007年8月1日,沪指收盘4502.3点,并于2007年的10月16日达到历史的最高点6124.04点。2007年上证全年以96.66%的涨幅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大的亮点。截至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沪深总市值已经突破30万亿大关。这意味着,不到两年半时间,沪深总市值翻了10倍。中国股市的市值也在2007年首次超过了全国GDP的总量,也是中国股市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08年开端,许多国际国内机构纷纷作出报告,对A股市场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报告认为,从国际环境看,在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走软、石油等能源价格维持高位以及美元贬值导致资金大量流入新兴市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将放缓。从国内环境看,在央行从紧货币政策、人民币持续升值、奥运会的临近、国内上市公司预期回报率下滑、结构性通货膨胀、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等复杂因素交互影响下,可以预计2008年是个震荡年。正如各方预期,受多种新的因素影响,上证指数从2008年年初5300点回落到目前的1700点左右。
  原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向记者指出,“目前,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股市真正走上稳定健康轨道的转折点,继续努力则前程远大,各方面的责任重大。”

背景链接

 

  上海“老八股”

  被称为“老八股”的上海八只早期最令人关注的股票是:上海申华电工联合公司、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爱使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90年代重大股市政策事件:

  1991.4.29
  股价涨跌幅由0.5%放宽为1%
  1992.2.12
  取消涨跌停板
  1992.4.22
  鼓励放开股价
  1992.10.19
  证券监会成立
  1993.7.6
  央行提高利率
  1994.3.10
  宣布“四不”政策
  1994.7.21
  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出多项救市措施
  1994.12.12
  实行T+1交易制度
  1995.2.6
  “3·27”国债事件
  1995.4.26
  《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1996.4.5
  央行降低存款利率
  1996.11.21
  《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1997.4.29
  严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炒作股票
  1997.9.12
  三家证券大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鼓励投资者增强信心
  1998.3.27
  央行降低存贷款利率
  1999.5.19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增强信心、规范发展”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2000.1.4
  《证券公司股票质押管理办法》出台
  2000.12.29
  《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谈话提醒制度实施办法》出台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明确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百分之十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办法》还规定,在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同时,根据社会保障资金的需要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可以选择少量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配售及定向回购等方式的试点,并明确上市公司协议转让时,国有股权发生减持变化的,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应按转让收入的一定比例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

  相关稿件
· 证监会:资本市场的政策累积效应逐步发挥 2008-11-14
· 资本市场:新一轮内需调控的突破口 2008-11-12
· 尼德奥尔表示:中国资本市场面临较大机遇 2008-11-05
· 德资本市场靠近中国 德中金融合作潜力无限 2008-11-03
· 李籁思: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将是双赢 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