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何来“危机免疫力”
    2008-10-24    本报记者:何丰伦 向志强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面对日益扩散的美国次贷款危机带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何去何从?记者从正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进行深入采访时发现,良好的“危机免疫力”、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以及自贸区市场带来的东盟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东盟国家内部的贸易发展,是中国——东盟贸易区抵御金融风暴的“轴心动力”。
  首先,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东盟国家,使得大部分东盟国家开始学会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对外来的资本注入持有保留态度,加强监管、防止类似对冲基金一类的“热钱”通过炒作来“吸血”的做法。
  中国同样在上一场金融风暴中受益匪浅。中国政府不仅主动承担起了一个大国的经济责任,而且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拉动内需等一系列做法,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其次,中国——东盟之间启动的共同建设自由贸易区计划及其付诸实践,使得自贸区市场“利国”、“惠民”的效益逐渐深化,自贸区的市场潜力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防波堤”。
  2001年开始,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决定建设自由贸易区。随后,双方启动早期收获计划、降税计划,相继签署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协定,2008年底还将签署投资贸易协定。一系列计划的付诸实践直接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增长,2000——2007年东盟对外贸易增长率11%,与中国贸易增长率是26.7%。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使得东盟出口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已经从简单地依赖美国和欧洲、日本市场,向欧美、日本和中国“三足市场”转变。现实和潜在巨大消费能力的中国市场,在欧美遭受严重金融风暴、消费锐减的时候,成为东盟国家稳定的出口目的地。柬埔寨首相洪森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更清晰地表明,贸易多元化应该是规避风险的关键,与中国之间建设自贸区的实践,恰恰表明了这一方向的重要性。
  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了其他国家竞相与东盟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关系,从而推动了东盟国家对外贸易的深度发展。
  东盟和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与东盟发展贸易关系,激发了东盟之外的和亚太地区主要国家与东盟发展关系,使得东盟贸易关系在世界舞台上发展更加顺畅。
  第四,外部经济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东盟国家自身内部关系的发展。东盟国家相互之间建设积极共同体蓝图的探索,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发展,逐步解决此前长期存在的相互之间贸易壁垒、人员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东盟能够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关稿件
·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2008-10-23
· 东盟市场:"合同有暂缓,还没退单" 2008-10-23
·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今日开幕 2008-10-22
· 世行否认为东盟应对金融危机基金提供资金 2008-10-17
· 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额突破22亿美元 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