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金融支农
    2008-10-22    本报记者:朱薇 王胜先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日在重庆调研发现,本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农”字号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弃农进城”,农户和农村的正常资金需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及规模化种养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遭遇金融“失血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一大难题。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大幅度收缩,农业银行只在农村中心集镇设营业所,信用社以前设在村一级的服务网点也被全部撤掉,导致部分基层农村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区。
  前几年,由于部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网点的利润贡献度,部分农村银行网点被撤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农业银行业务重点范围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企业;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存不贷,从农村吸纳的资金被全部抽走,呈现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的格局。
  为解决这些问题,部分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尽快完善涉农金融政策法规体系。
  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上,重庆市银监局局长肖远企建议,一是建立“三农”信贷风险补偿制度,由重庆市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从当年农业税收及财政预算安排的支农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按各行每年新增“三农”贷款余额的1.5‰对各行进行风险补偿。二是出台“三农”贷款的税费优惠政策,对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三农”贷款利息收入交纳的营业及营业附加税,给予全额返还补偿,将返还的税金留作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风险准备金。三是建议相关抵押登记机关调整“三农”及小企业信贷的抵押登记收费标准,降低其融资成本。四是建议政府设立农户贷款风险基金、农户贷款担保公司、农业贷款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重庆市保监局局长邓季达认为,应建立农业保险巨灾专项风险基金,完善风险分摊机制。如风险基金由市级财政按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的15%划拨,逐年滚存,在出现大范围自然灾害、当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率超过120%时,由风险基金承担120%以上的超赔责任。
  肖远企还认为,要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配套机制。一是建议由司法、国土等有关部门明确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合法有效性并完善登记程序。二是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使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清偿等行为做到公正、合理。三是设立土地经营权交易所,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活跃土地经营权交易,解决贷款抵押物处置、价值受偿等问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刘建忠建议,在土地规模经营较为成功、土地流转机制健全、流转行为规范的区县,探索开展农村耕地、宅基地、林权等抵押试验,并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农村土地入股尝试收益权质押贷款,促进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的解决。
  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副主委刘启明认为,要积极探索创新农村信贷担保的办法、措施,可采取专业合作社社员互保、中介担保、承包权证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方便农户办理贷款,这既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又能扩大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度,提高支农贷款效率。此外,各“农”字号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定位加大支农力度,农村信用社应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创新信贷方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农业银行要加强资金流向的引导,研究营业网点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的具体办法,结合自身优势,支持新农村建设。邮政储蓄资金应扩大自主运用范围,积极探索反哺农村的方式和方法。

  相关稿件
· "金融支农"让人"吃饱"难"吃好" 2008-09-19
· “金融支农”政策让人“吃饱”难“吃好” 2008-09-19
· 财政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正在建立 2008-09-03
· 央行向灾区增加55亿支农再贷款 2008-05-15
· 支农的钱少些“弯弯绕” 200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