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政策应尽快予以完善
    2008-10-14    本报记者:任会斌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全国首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之一,内蒙古自2007年启动试点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较快,受到农牧民的欢迎,有效增强了农牧业的抗灾保收能力。
  与此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也受到风险分担体系不完善、立法缺位、资金到位速度慢等多重困扰,应尽快予以破解。

靠天吃饭得到改善

  走进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杨家壕村,谈起农业保险,村民们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村民杨侯祥告诉记者,去年抱着试试的态度,他为每亩玉米交了2块钱保险费,不料当年5月玉米苗冻死了不少,正当他气恼之时,承保的保险公司每亩给送上了34.8元赔偿金。
  尝到甜头后,今年年初杨侯祥再次投了保。他说,以前种地就像赌博,有了保险遇到坏年景就好多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去年的那场冻灾中,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有27个村受灾,受灾作物面积2.73万亩,共涉及农民1641户。由于很多村民未入保险,损失只能自己承担。与杨侯祥同一个村的刘春花叹气说,去年觉得不划算就没保,后来看到别人领赔偿金很后悔,所以今年早早就给24亩玉米投了保险。
  与刘春花一样,当地很多农牧民今年首次交了保险费。“钱不多,再说交了心里踏实!”一些农民感慨地说。

试点工作快速推进

  记者从中国保监会内蒙古监管局获悉,内蒙古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去年主要推出了玉米、小麦和大豆和能繁育母猪政策性保险,从2008年起,油菜、葵花和奶牛也纳入了试点范围。
  据中国保监会内蒙古监管局局长智鹏飞介绍,今年内蒙古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共承保小麦、大豆、玉米、油菜、葵花等作物面积4520万亩,前8个月还承保能繁育母猪、奶牛等畜禽41万头(只),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长564.05%,共有287万户农牧民获得了风险保障。

多重困扰急需打破

  内蒙古部分政府机构、保险企业的负责人和农牧民认为,眼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虽获得了较大突破,但试点中面临着不少困难,迫切需要解决:
  第一, 目前内蒙古仅有玉米、小麦等5种农作物和能繁育母猪、奶牛保险,加上实行低保障模式,与农牧业的需求还有差距。
  第二, 应尽快搭建再保险平台和巨灾基金,建立风险分担体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农业保险部总经理王蒙宁等企业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国只有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且只提供种植业再保险,收费额为保费的20%,却只负责补偿超赔金额的20%,远不能满足需要。  
  第三, 政府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应加大税收等扶持力度,努力确保商业可持续。目前,一些地区存在行政干预过当的问题。例如,试点2两年来,内蒙古不少地区的庄稼、牲畜明明已经出险,地方政府部门才要求上保险,严重违反了保险运营规律。
  第四, 要稳定试点政策和保险企业经营区域,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对保险企业而言,收集一个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数据、气象数据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时间还很短,构筑农牧区乡、村保险服务网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试点政策和保险企业划分的经营区域应相对稳定。
  第五, 部分保险企业反映,每年承保单签了,财政补贴资金到位却很滞后。
  此外,内蒙古规定的补贴保费比例中,30%先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划拨到旗、县,然后再交给承保公司,不仅环节多,还容易出现卡、扣现象。
  一些保险监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说,如果补贴到位晚,企业就得靠垫资运营,将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进而影响积极性,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政策,畅通财政资金补贴渠道,提高资金到位效率。

  相关稿件
· 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三盼” 2008-06-03
· 浙江省日前决定在全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2008-03-24
· 王仁洲:加快农业保险立法避免“因灾致贫” 2008-03-14
· 让农业保险真正成为农民的“保护伞” 2008-03-12
· 多位人大代表呼吁出台"农业保险法"应对自然灾害 200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