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0-10 本报记者:颜秉光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周忠诚,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结算中心主任,现年56岁,在金融机构工作30多年,他经历了我国资金清算(包括记账、算账、报表、交换票据等内容)从最初的手工记账、依赖邮局传递票据,到现如今计算机广泛应用、整个金融机构联网运行,能够实行时时清算的全过程。他把这个过程形象地说成是“30年我国建成结算的高速公路”。 周忠诚告诉记者,“三十年前的1978年,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生产要根据国家计划‘下米做饭’,经济往来的资金清算业务量不大,相互间的资金清算处在手工联行阶段。当时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会计核算记账、算账业务有十几个会计人员,每个会计都要负责十几个企业账户的账本,一边接票子、一边填票子、一边打算盘记账,还得有业务员跑邮电局通过电汇、信汇方式交换票据。一旦有错账,就得一张张传票的翻、一个个数的打,用员工的话说,一天到晚忙得昏头涨脑,工作效率还不高。记完账后要进行资金清算,在专门的清算大厅里挤满了各家银行的人,就像一个大集市,人声嘈杂好不热闹。那时要经过邮局交换票据,资金在途时间很长,最长的需要15天才能汇到。” 周忠诚说:“二十年前的1988年,银行营业部门会计核算记账、算账已开始使用计算机,原省人民银行有位老同志叫刘锦铎,他自学计算机业务,用basic语言编写了程序应用到工作中,使营业部的同志高兴了好一阵子。感到记账、算账快了省事了,遇到错账、差账也容易查找了,虽然这只是简单的计算机使用,已经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核算业务的不断增多,银行的科技部门又不断开发出新程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尽管如此,当时各家银行间的联行清算基本还是手工操作,资金的划拨速度没有实质变化。” 他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资金清算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银行营业部门的会计结算已彻底甩掉了手工纸制账本,完全采用了计算机,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银行间的联行清算已经由计算机清算代替,有了清分机、打码机,科学化的操作手段把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清算中解放出来,使资金清算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资金划拨的手续仍然很繁琐,资金在途时间还是过长,有‘天上三秒、地下三天’的说法。” “时间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已经30年。现在当你走进人民银行的微机室,将会看到几台小型机器在工作着,向下连接着黑龙江省各家商业银行,向上连接着人民银行总行清算总中心,同时与全国32个城市处理中心相连,形成一个网络,覆盖着全中国,时时进行着资金清算业务处理。”他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