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是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在当前严峻宏观经济形势下,包括人工成本在内的各类成本压力,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或准备大规模裁减员工,降低用工成本。社会就业压力若隐若现,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减员趋势明显
在浙江省,一些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或准备大规模裁员。位于台州市的我国最大的彩灯出口企业椒光集团,是一家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年有员工数2000多人,今年为压缩成本,已减少1500人。集团董事局主席朱介民说,今年以来企业生产成本增长太多,企业不堪重负。新劳动法实施后,平均每个工人的费用开支每年要增加5000元至7000元。 台州市的玉环县是国家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一家国内汽车零配件生产的龙头型企业,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生产处于亏损状态,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部分生产线已经停工,企业也已经拟定了裁员计划。 浙江热电行业受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全省90多家热电企业亏损面超过90%,整个行业面临大量裁员、倒闭风险。嘉兴恒华热电厂黄建华总经理说:“今年,企业已经亏损近2000万。3月份我请求关停,但政府考虑到对下游企业的影响,一直要求我坚持生产,但我们实在撑不住了。”仅恒华电厂下游用户企业就有造纸厂、皮革厂等40多家,如果一旦倒闭涉及下游劳动力数万人。 不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面临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裁员步伐将不会亚于龙头型企业,“一大批中小企业家跟我讲心里话,如果实在办不下去,只能关闭,工人饭碗就要被砸掉,就要推向社会。”浙江五方斋集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倪嘉能告诉记者,集团下属的一家物业公司原来有五六百人,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减员200多人。
“机器”取代“人”的是是非非
企业裁员的主要动因是希望维持运营、减员增效。本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尚能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也纷纷通过更新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局面,用“机器”取代“人”正在成为一些企业的自觉行动。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总经理说,他们正在尽快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这样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才会小一些。这家企业准备模仿意大利,在人工成本还不是很高的时候,着手进行自动化改造,尽量用机器代替人。 台州市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说,提高自动化程度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共识,只有装备好一些,自动化程度高一些,劳动力才能少一点,才能缓解劳动成本上升的压力。他同时也表示担心,设备升级后,很有可能会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在当地这个行业中,从业人员大约7万人左右,背后家庭十几万人,如果发生裁员甚至倒闭,很有可能造成社会问题。 一些企业家认为,设备更新、产业升级是早晚的事,当前劳动力成本较高,企业通过产业升级,裁减员工人数,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然而有人担心,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将会在局部地区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企业产业升级、设备更新固然可喜,但是我国的就业压力全世界最大,我们应该意识到会给就业带来很大的挑战。”一位研究人员说。
失业人数增加带来就业问题
基层劳动部门对失业人数增加后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情况忧心忡忡。台州市劳动监察支队长张杰说:“企业关门后失业人员怎么办?前不久,我们下去调查了一圈,心里很不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景气,劳资纠纷增多,企业关门停产比较多,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现在许多企业还没有开工,尤其是制鞋业,开工有1/3就不错了,还有的企业要关门,没良心的老板一跑,留下的就是工人没有着落,这样的事情每个县市区每个月都有一两起。我们刚刚处理两家企业关门的案件,老板找不到,70多名失业工人四处闹事讨说法。” 当前需要重新审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大户存在的价值,尽快出台政策鼓励扶持,能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又有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台州市劳动仲裁处处长何善云认为,我国是一个就业大国,从全国来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供需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现在还没有到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支撑经济发展的阶段,对就业有着极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将长期存在。当前严峻形势下,政府应该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经营状况给予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对就业大户给予政策、税收倾斜。 近年来,绝大部分地区均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关心和优惠政策更多投向高新尖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为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俨然已是政府眼中的“另类”。一些基层劳动部门人士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解决很大的就业问题,有人造波音飞机,也要有人造轮胎和螺丝钉。既能创造价值,又能解决就业,还没有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还是应该鼓励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关人士建议国家应尽快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刚性的就业考核体系。一些基层党政领导说,尽管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但基层却没有很大的压力,就业考核目前充其量还是一种“软考核”,刚性和力度没法同约束性指标相比。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就业率考核和发布体系,切实增强基层党委政府的就业考核压力。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说,衡量一个企业的贡献,除了税收外,还应该考虑企业每年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支付了多少工资。在当前形势下,上级政府应该把就业率的提高、失业率的降低,作为对下级考核考评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