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塞上山河正巨变
    2008-09-05    本报记者:王存理 姜雪城 罗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的宁夏已旧貌换新颜。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近年来,宁夏经济发展亮点频现: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八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六年增长两倍,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五年分别增长1.2倍和6.6倍。
  社会进步捷报频传:少生快富工程、农民补贴一卡通、政府药品招标“三统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产量却屡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粮食值居国内第五位。去年,银川市一举摘回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项桂冠。
  这些变化,昭示一条清晰的主线: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宁夏坚持用统筹的观点,谋求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重大战略布局,频出大手笔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去年4月在宁夏第十次党代会上作了这样清晰的表述:这几年宁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仍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最大的区情。激烈的竞争迫使我们要跨越式发展,宝贵的机遇激励我们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资源富集,有待开发。宁夏将破解这一难题的目光瞄向了与国家级优势大型骨干企业的联姻重组。2006年,宁夏与神华集团成立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成立后,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由单一煤炭原料燃料生产,迅速形成煤炭、煤化工和煤炭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主的三大产业。重点投资领域延伸到煤变油、煤基烯烃、煤基二甲醚等高端产业。去年,神华宁煤在宁夏投资逾百亿元,超出50年来全区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
  神华宁煤集团的成功在宁夏不是特例。宁夏以丰富的资源和功能各异的工业园区为招商主体,拿出拳头企业,与全国大型企业重组,寻求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宁夏已先后引进中石油、中国有色、西部机场建设集团等十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与当地企业巨头重组,涉及资产规模300亿元。
  大型企业的品牌、融资能力和最新的技术产品,在宁夏迅速创出奇迹:据对其中7家企业调查,总资产和净资产均比重组前一年增长80%以上,实现利润增长两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的资金、市场瓶颈被打开,研发水平提升,产品链延长,由资源开发式的小打小闹,跃居国内产业前端。最近五年,宁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2.3%提高到59%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解放思想,根本上讲就是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谋发展

  宁东基地今天是宁夏人耳熟能详的地名。这片总面积3484平方公里,临黄河靠银川的地方,资源富集国内罕见。然而几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带。
  2003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做出在统筹资源开发、把握技术高起点、打造循环经济、实行科学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发宁东的战略部署,实现再造经济宁夏。短短四年时间,包括国内五大电力企业在内的大批国内外大型企业目光聚焦宁东。这片亘古荒原上已奇迹般地投入270亿元,先后建成一批大型煤矿、电厂和煤化工项目,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宁东的建设者们告诉记者,宁东最根本的变化是将资源开发直接做到产业前端,从规划开始就着眼延长产业链,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油等最新的资源转换产品将成为宁东未来的重点产业。国家已经把宁东基地列入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和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
  长期以来,宁夏农业规划一直按山(南部山区)川(引黄灌区)分类布局。在深入研究区情的基础上,宁夏重新提出了北部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分法”,明确三大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传统引黄灌区大力发展以设施温棚为主的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发展集雨节灌避灾农业,南部山区发展草畜、马铃薯和劳务产业。这种分类,区域经济特色开始显现,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开展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奠定了基础。
  有条不紊,整体推进,气势博大,前景诱人,是记者对宁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直观影响。在宁夏各地采访,一股重整山河的感觉油然而生: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沿路两旁马铃薯田绵延不绝,种植面积逾百万亩,号称全国第一,马铃薯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硒砂瓜是个新名词,如今在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却声名卓著。用片石覆压保墒的生产技术推广,宁夏四年时间就推广72万亩,种植户亩均收入在500元左右;宁夏枸杞享誉全国,过去多了砍,少了栽,支柱产业写在纸上。现在,以龙头企业带动,连片开发集中扶持,种植面积已多年稳定在50万亩,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红宝”。

  用发展的眼光来抓扶贫工作,以破解民生难题当做工作重点,用百姓富裕衡量政府作为

  宁夏西海固地区“苦瘠甲于天下”,国务院“三西”扶贫专项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均重点关照。这些年来,宁夏先后建成十余座扶贫扬黄工程,将黄河水引向旱塬,在解决70多万人饮水问题的同时,又开发水浇地16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50万人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稳定解决温饱。
  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劳务基地,有序组织农民输出。去年宁夏组织输出农民务工人员63万人次,8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户均至少有一人在外务工。其中固原市外出农民人均务工收入4163元,比五年前增长近两倍。发展生态旅游,培植草畜业等措施综合实施,拓宽了脱贫之路,实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和致富农民三大目标统一,贫困人口五年减少80%。
  在今年召开的宁夏党代会和人代会上,民生,是自治区领导强调最多的话题。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靠什么?怎样从最大限度地体现群众利益的角度谋求发展,是集中阐释的主题。
  宁夏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第一:正在实施的宁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危房危窑改造,直面贫困群体生存和发展大事;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统一组织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一举切断药品流通领域灰色利益链,全区药品价格下降40%左右。宁夏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原料型特点突出,能耗居高不下,去年宁夏痛下决心,出台节能降耗“十条”铁律,关停并转不合格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出现“拐点”,能源消费增速首次低于经济增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比“九五”末提高一个级别,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
  五年前宁夏在全国率先全境禁牧,全区沙化面积下降,单位面积蓄草量回升,多数草原植被恢复,成为全国率先实行沙漠化逆转的地区,在京津沙尘源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站得高,看得远,大规划,谋实干,把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明主题,只争朝夕。打破无所作为的思想和甘于落后的心态,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新路。今天的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

  相关稿件
· 塞上归来不看沙 宁夏沙漠旅游独步全国 2008-09-01
· 宁夏沙漠旅游独步全国 2008-09-01
· 塞上归来不看沙 宁夏沙漠旅游独步全国[图] 2008-09-01
· 宁夏:对抗变顺应劣势成优势 旱地也能生金子 2008-09-01
· 宁夏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200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