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培训农牧民:7年投入5.7亿元
    2008-08-18    本报记者:边巴次仁 平措卓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光干农活赚不了多少钱,我来这里打工,希望能赚点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在拉萨城西郊一处建筑工地打工的扎西说。扎西的家在离日喀则拉孜县城不远的农村。来拉萨后,他尝试找过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没有文凭,也没有技术,最后只好选择到工地上干苦力。
  据调查,2005年,西藏农牧民受教育年限只有5.8年。像扎西一样到拉萨、日喀则打工的农牧民很多,却都因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体力型的劳务。截至2007年7月,西藏共有45万需转移的农牧区劳动力,其中60%以上属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90%以上农牧民没有专业技能,这种状况成为限制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牧民仅占西藏农牧民总人数的1%左右。如何让占西藏总人口85%以上的农牧民增收、改善生活,成为西藏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使农牧民经过培训获得一定的技能,成为西藏实现农牧民增收计划中重要的方式。然而以短期实用技术普及性为主的培训,仍然存在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乃东县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过去农牧民打工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项目,有工程他们才有打工机会。这种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成为农牧民就业的主要形式。由于就业形式单一,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从2003年起,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但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培训规划(2008-2015年)》,计划在7年内将对农牧民技能培训投入57250万元。主要用于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三方面。
  资料显示,从收入结构看,第一产业仍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第二、第三产业中获得收入的能力不足,如果不增强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牧民的就业能力和增收技能,加强第二、第三产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开辟增收渠道,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0年西藏力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规划中提出了,围绕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大力开展优质青稞、牦牛、绒山羊、藏猪、红景天、人参果和高原食用菌等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紧密企业、基地与农牧户的结合,重点开展粮油、奶类、肉类、皮毛(绒)、藏药材等深加工技术和农畜产品的包装储运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围绕建筑建材业、优势矿业、旅游业和服务业、藏医药及民族手工业等的发展,开展农牧民培训,使农牧民就业渠道呈多样化发展,就业结构得到优化。
  此外,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接受能力较差,是广泛开展农牧民培训的主要难点之一。因此,如何让农牧民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容易地接触培训内容,是培训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期以来,由于西藏部分培训基地设施落后,培训装备不完善,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培训效果;同时,西藏至今没有统编的适合农牧民特点的藏文培训教材,各单位、部门使用的培训教材缺乏针对性,也在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规划也明确提出,将有650万元用于编写“乡土”教材。这些“乡土”教材不仅是藏汉文结合,同时也会有一些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结合西藏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和用工市场需求,分工种、分领域开发制作多媒体教材,做到“一个工种、一套方案、一本教材、一张光盘”。
  相关稿件
· 赴西藏旅游游客大幅增长 2008-08-07
· 西藏:扩大廉租住房受益人群和建设地区 2008-07-23
· 西藏:近60万农牧民搬进新房 2008-07-21
· 西藏为“家庭旅馆”挂星级牌 2008-07-17
· 西藏今年将有15万农牧民用上太阳能沼气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