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人员在检测农药残留物,开发生产低毒、低公害、环保型绿色农药是世界农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华社
发 | 1989年,借款5000元从事农药加工分装生产起家,如今,总资产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外贸交货值1.5亿美元——红太阳集团用技术创新完成了惊人的飞跃。这家以超高效、低毒性环保农药生产为主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连续五年保持我国农药行业第一名,生产规模跻身世界十大农药生产企业集团,踏实地打造着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农药产业链。
从“借窝孵鸡”到“自主创新”
新农药产业链的打造,是红太阳集团多年技术积累,整合国内外各种科研力量,逐渐打破国际农药巨头技术垄断局面的结果。在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方面,红太阳集团采取了三步走的战略: “借窝孵鸡”——用市场来换技术。1989年到1992年上半年,红太阳从事农药的简单加工分装生产,没有技术,更没有人才。那是一个高毒农药占据市场主体的时代,国内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市场完全被国际农药巨头垄断。企业坚决地把经营定位在低毒高效环保农药的引进上,通过中国巨大的市场换取与国际农药巨头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红太阳开始了在低毒、高效农药领域的技术积累。 “借船出海”——借用外脑进行研发。1992年下半年起,红太阳开始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合作开发始终坚持三个原则:围绕低毒、低公害、环保型农药开发;围绕农药的替代高毒、替代进口开发;围绕国内企业没有的产品开发。很快,红太阳具备了农药的半流程合成能力,并在1998年实现了农药的全流程合成能力。 “自主创新”——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自主研发。1998年以后,红太阳集团大量引进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形成了以红太阳中央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开放式、网络式的工厂虚拟研究院。 三步走战略,使红太阳集团建立起的农药产业链体系获得国家专利168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已经形成产业化的76项,实现了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了在农药生产上的排他性竞争优势。
打造中国绿色农药产业链
目前,红太阳集团已覆盖三大农药产业链:拟除虫菊酯农药产业链、杂环类农药产业链、有机磷产业链(氰氢酸农药产业链)。其中的“杂环类农药产业链”和“有机磷产业链”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农药生产产业链。以战略制胜,红太阳成为中国绿色农药之王 一条农药产业链包含着数百种原料和中间体产品,企业不可能全部依靠自己生产实现供给。但是,其中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核心中间体产品只有少数的几个。红太阳集团把目标锁定少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中间体核心产品,依靠自主研发,从而获得世界领先的农药制造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红太阳集团“杂环类农药产业链”,其生产出的核心中间体原料“吡啶碱”,俗称杂环类三药(农药、医药、兽药)及三药中间体“芯片”,被欧美等少数跨国公司垄断了近半个世纪。红太阳投入八年时间,整合各种力量从事这个项目的研发,最终实现了这项产品规模化工业生产的技术突破,目前整个集团已经拥有近四万吨吡啶碱的年生产规模。 有了这条产业链,生产杂环类农药的成本大幅降低。以“敌杀死”为例,此前一直都从美国进口,价格260万元人民币一吨,红太阳集团生产出的产品的销售价格每吨只有60-70万人民币;进口吡虫啉近400万元人民币一吨,红太阳集团每吨的销售价格只有17万元。目前,红太阳的很多产品价格只卖到进口欧美企业同类产品的1/4甚至更低,却依然有不错的利润。
抢占“注册证”制高点
产业链的末端是市场体系的建设。红太阳集团视销售网络建设和品牌建设为生命,依托全国农药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国内建立了覆盖全国28个省2098个地市县的红太阳农药产品一体化销售服务网络,使全国所有的主要农业产区都被红太阳的产品所覆盖。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使红太阳成为中国农药第一品牌。 在国际市场,国外农药巨头设立了很高的技术壁垒,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要获得各个国家的农业环保证书,其中包含许多技术标准,难度很大。1998年迄今,红太阳集团耗资7.8亿元人民币在国际上拿到了98个国家、998个产品的注册登记证(绿色通行证),相当于国内其它所有农药企业拥有注册登记证总和的两倍。同时,目前正在注册的还有619件,预计在三年以后可以拿到120多个国家、总额达1600多件的注册登记证。 红太阳集团已经拉开了国际化经营的序幕,正以与世界前六大农药跨国公司合作生产、加盟世界五大农资产品连锁公司、与世界每个国家前十位的农药分销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成立自己的国际贸易公司四种途径开拓海外市场。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是整合资源的竞争和价值链的竞争。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世界低毒、高效、环保型农药产业巨头行列里,一定会出现中国企业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