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决策层密集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经济学家座谈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应邀发言。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就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专访了巴曙松,他强调目前通胀压力有长期化趋势,货币政策短期内还不能放松。
货币政策不宜放松
“要充分意识到通胀压力可能会因为经济转型的推进而长期化,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宽松货币环境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也因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失衡可能需要通过特定行业的价格上扬来矫正。”巴曙松表示,中国的通胀压力也有长期化的趋势,短期内不宜匆忙放松货币政策,但需要更为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速。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中,服务业等并不发达,就在客观上使得居民在工资上升之后增加较多的往往是食品等初级产品以及住房等硬消费,文化消费等占比有限,从而使得这些行业和部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导力量。”巴曙松称。 “严厉的反通胀举措也许短期内可能会牺牲一点经济增长,但至少可以避免在更高的通胀压力下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代价。越南宏观政策的教训之一,就是在通胀相对稳定在7%至8%左右的时期,忽视了通胀的潜在压力,导致通胀的失控转化为货币危机。与此对照,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严厉紧缩政策创造的稳定的货币环境,为美国随后近20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巴曙松认为,中国政府在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果断出台调高油价电价的举措,显示了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信心,这种主动进行的资源价格改革预计仍然会在适当的情况下稳步推进。 然而,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内部紧缩,以及美国次债危机带来的外需下滑,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趋缓,中小企业因信贷紧缩而导致财务压力巨大。以中国中小企业的集聚地——浙江温州为例,今年有20%的企业因信贷紧缩而濒临破产。故此二季度来,有不少声音建议应该适当地放松货币政策。 但巴曙松认为,这种困难既可以说是当前的困难,也可以说是宏观政策紧缩所希望看到的目标,通过这种淘汰促进企业的整合和技术的进步,此时如果因为压力而放松货币政策,可能使紧缩的目标难以到达,而且可能加大未来通胀的压力。
财政政策应该更加有力
“中国的通胀压力也有长期化的趋势,短期内不宜匆忙放松货币政策,但需要更为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速。”巴曙松表示,具体的财政措施包括实施减税、加大向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促进和扶持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财政政策可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准备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储备;在劳动力从被淘汰的企业转移到新的企业时提供培训等的帮助,在高物价条件下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和救助;实施更为灵活的税收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经营的税收特别是受到紧缩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税收等。”巴曙松说。 “增量调整的难度相对较小,因而如果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结构调整也往往无从谈起。减税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转型中的成本,也有利于理顺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同时减税也是增加企业支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这最终将使国家财力得到可持续的增长。”巴曙松称。 对于提高出口退税率、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的政策建议,巴曙松并不赞成。“宏观政策的方向应当是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如果在低附加值出口回落时又给予税收的优惠,可能又会延缓出口结构的调整;还不如把这些税收的优惠投向那些为内需生产以及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的企业,这样更能推动经济的转型进程。”另外,巴曙松还建议,还需要放松对服务业等的准入管制,推动行政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为从低效率出口企业等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资源提供可以转移的新增长点,这本身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