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代技术与企业合作,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循环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共生体系,有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利于合理规划全球工业产能良性转移。日前,广西南宁市政府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订“关于在南宁建设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生态工业园区的合作纪要”,联合国生态工业园经验和模式逐渐在中国“落地开花”。
“环保与工业双赢”的生态工业园区
火力发电厂、生物工程公司、石膏材料公司,加上围绕在周边的农场、政府办公区、居民生活区和大量中小型企业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酵母菌发酵厂等,形成了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工业园区的领跑者。 30多年来,卡伦堡工业园区内不同成员间不断发生资源、能量和产品的交换活动:发电厂拥有一个25万立方米的回用水塘,回收自己产生的废水,同时收集地表径流,从而降低60%的耗水量。此外,发电产生的温水还可用于养鱼。生物工程公司则利用农场产出的玉米、土豆为初始原料,通过生物发酵过程生产酶,伴随产生的富含氮、磷和钙质的物质则被运到化肥厂加工成肥料,废水则送至污水处理厂。 据介绍,卡伦堡工业园16个废料交换工程投资共计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每年超过1000万美元,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环境,取得环境和经济双重巨额收益。 这一堪称“环保与工业双赢”的工业园区,因其在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方面的成功实践,也被称为“绿色”园区。如今,很多人认为,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圈和开发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人们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准确定位参与成员的功能,在园区内形成以供求关系、副产品流转为基础的关联网络,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经济手段,使上游生产者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下游生产者的原料或能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 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生态工业园区”项目,目前正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极力推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园区项目组首席专家法布里齐奥·康多雷利说,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建立的生态工业园,与传统工业园相比有着显著优势:它不仅可为企业大幅降低资源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能力,还能向工人和管理者提供健康、友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创新和研发活动的展开。更为重要的是,它“合理、充分地利用副产品”,基本没有“废物”,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保护自然栖息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我国首个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的探索之路
中国从1999年起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今环境保护部)授牌给广西贵港市,批准该市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开始了“甜蜜事业”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探索之路。 记者了解到,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区目前已走出一条循环经济和环境综合治理的新路: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内,贵糖公司依靠农田提供生产原料甘蔗,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糖浆供给酒精厂,将蔗渣送至纸浆厂和热电厂;制糖厂的废液和酒精厂的废料交由复合肥厂处理,生产的化肥又可施于农田;制糖厂产生的滤泥,可送至轻质碳酸钙厂和水泥厂作为生产原料。 4月底,广西南宁市政府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订“关于在南宁建设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生态工业园区的合作纪要”,标志着南宁有望加入这一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全球发展计划”,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绿色”工业园理念不久将在广西实践。
起步之初仍需政府扶持
专家提醒,国内外实践表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之初,需要政府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如组建由环保、财政、基建等领域专家、官员组成的高效管理团队,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设定准入标准,分析当地资源禀赋并完成工业区发展规划等。政府科学管理、适度介入,对生态工业园区的成败将产生重大影响。 康多雷利说,依据现有欧美国家的实践和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业园区”至少具备以下特征:园区内厂房、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均经过环保和节能设计,并应用环保材料;所有入驻企业必须达到国际认可的环保节能标准;企业间建立稳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各成员间相互利用副产品,从“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破坏环境”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新产品”的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和企业合作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用水和物流货运系统的单位产出;园区拥有培训经理和工人,为企业间提供相互学习机会的服务机制,能不断降低交易成本。 环境专家表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科学技术,例如先进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回收处理技术和能量综合利用技术。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一些西南部偏远地区在获取和应用生态技术方面难度较大,国家需在这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促进这些地区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和谐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