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制度仍需完善 提高产量要靠科技
    2008-05-09    本报记者: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国家在吉林省部分县市展开水稻托市收购,给灾区粮农敞开了一个卖粮的平台,白城地区稻农掀起了一个卖粮高峰。新华社记者:王晓明 摄

  “赣中粮仓”江西樟树市大力推广良种、良技、良法,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力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4月29日,洛湖村刘春林父子正用插秧机给自家承包的280亩水田插秧。新华社记者:宋振平 摄

  编者按:粮食储备、粮食安全正成为当前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有13亿人口的大国,面对当前的粮食形势,应该如何从生产、储备和市场等多个方面,完善管理、堵塞漏洞,以确保粮食安全?有关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林森:多手段齐出保证粮食库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林森博士对本报记者说,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决定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我国作为产粮大国,一向重视粮食储备,然而,制度的完善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粮食储备机制还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宏观调控效率和作用的发挥:
  其一,地方储备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储备粮食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吞吐方式尚欠灵活;其二,有些体制关系尚未得到完全理顺。中央储备粮管理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地方储备粮管理实行省、市、县三级储备制度,其在相互协调功能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收购粮食时,各级储备企业为了完成收购任务,很容易展开盲目竞争,既给市场粮价的波动带来不利的影响,也给购销企业增加了市场风险。另外,协调功能的不畅,还容易造成粮仓的重复建设,带来资源的浪费。
  然而,仅仅依靠粮食储备制度本身的完善还不够,还应多种手段并举,共同确保我国粮食储备的安全。这首先就应该将土地“红线”守得再紧一些。他说,粮食只能在土地上生产,土地是民生之本。我国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土地已经成为国家最为稀缺的资源。“十一五”规划确定我国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为18亿亩,这个数字被称为土地“红线”。因此,要想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红线不被突破,做到寸土不让。
  其次,将惠农政策落得再实一些。事实证明,只有农民种粮的收入得到保障,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应该将兑现惠农政策作为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切实防止中央惠农政策出现递减效应。再次,加强节约粮食的宣传。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应树立惜粮如金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

杨雄年:科技提高单产满足粮食需求

  只保证粮食的储备也许还不够,更重要的也许是想方设法增加粮食的单产。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日前告诉记者,人多地少,资源约束,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耕地的保护难度加大。所以目前的情况下,要满足我们国家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靠扩大面积来解决不太现实,通过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单产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科技提高单产关键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加强自主创新,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我国从上世纪90年开始,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技术突破方面已经取得突破,产量在一定面积上可以达到800公斤,但是仍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争取突破,这是首要的。其次是要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因为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的接受和要领的掌握、技术的到位是非常关键的,要进一步加大劳动力的培训。
  要科技提高单产还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应用和大面积推动的步伐。杨雄年说,科技成果转化在我们国家是普遍性的问题,现在只达到30%左右。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科研和生产脱节,这跟科研的选题和立项有很大的关系,“选题和立项的时候,根据专家的论证,手里掌握的材料和一些工作来选题,通过科技入户发现问题,带回来研究,这样的话,转化率会很高。另外,在成果奖励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方面,比较重视论文,对论文是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得不多。”
  二是大家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比较多,因为科研时间比较短,短期拿出成果,造成成果成熟度不够,还有一些成果根本就转化不了。三是科研、教育、培训和推广的几套体系互相之间协作不够,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所以新技术很难传授到农民手中,互相之间沟通很少。队伍推广能力也在弱化,致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非常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杨雄年表示,农业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去年年底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链,解决链条当中每个作物发展过程当中的限制因素和具体问题,跟科研生产关系很紧密。另外,还实施了科技培训工程,一村一题,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并通过培训核心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带动周围农民使用新技术。

党国英:过度压粮价不利于保证粮食安全

  另外,储备粮的运用也有学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过度压制粮食价格上升弊大于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出路不在强力打压粮食价格。
  党国英说,这一轮国际农产品价格上升是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发生的,这也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不会在短期内回调,国际粮价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维持高位运行。这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世界在商品性食品消费需求和能源消费的提高,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理论经济学家所关注的“工资刚性”,即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变动趋势。如果工资上升不能刺激能源和食品生产领域发生更深入的技术革命,从而导致这两个领域的生产成本降低(表现为供给增加),价格水平将难以降低。即使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供应显著增加,在世界主要国家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之下,价格水平也难回到几年前的水平,而只是回到一个较低的“收入—食品支出比”,使居民的实际收入有所提高。
  如果承认食品价格上升是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而不单单是宏观经济总量调节政策的失调,那就要避免强压价格。价格压制的结果会破坏市场对结构问题的修复机制,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需要判断在价格上升中投机因素起的作用,价格政策只要消除投机作用的影响就好了。还是要相信市场。只要政府限制市场的投机因素,避免出现价格恐慌,市场关系不被扭曲,新的供求平衡一定会建立起来。

相关报道

     安徽中央储备粮库探访记

    俗话说,“芜湖米市南陵粮仓”,日前记者来到地处安徽鱼米之乡芜湖的中储粮芜湖直属库,这个库承担着马鞍山市和当涂、芜湖、南陵三县的中央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的管理工作。来到库区,只见十余幢白色仓房分三列一字排开,库区内环境整洁。据介绍,现有中央储备粮上万吨,其他还有部分托市收购粮。库存品种有中晚籼稻、粳稻和小麦三种。[全文]

背景链接

    国际粮价上涨是一场“无声的海啸”

  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日前表示,粮价上涨是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已威胁到全球2000万贫困儿童,使一亿多人陷入贫困中。这场危机使粮食计划署“面临成立45年来最大的挑战”。
  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已达到30年来最低点。高粮价和高油价相互作用,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穷国面临双重打击。许多穷国的人民面临饥饿威胁,一些国家多年的脱贫成果正毁于一旦,社会动荡不安。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已开始限制粮油出口,鼓励进口,增加储备。
  泰国是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其大米价格今年已上涨一倍多。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如印尼、哈萨克斯坦、埃及和柬埔寨也纷纷采取措施控制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12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贸发大会)上说,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对千年发展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各国应该行动起来,尽快解决这一危机。

    国内粮食储备同比增长

  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粮食自给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粮价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这显示,迄今国际粮价飞涨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
  据国家粮食局最近对各地的粮库摸底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充足,供应不存在安全问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今年4月份刚刚发布的预计显示,2007-2008年度,中国的小麦、稻米和玉米等三大谷物种类的库存量将达到3630万吨左右,高于上一年度的库存量。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有一定“传导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和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在市场调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随着食品价格上涨接近顶点,二季度我国物价上涨将趋缓,全年物价将呈“先涨后降”的温和走势。(宗河)

  相关稿件
· 拉美15国首脑欲制定安全战略应对粮食危机 2008-05-09
· 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我国粮食库存真实充裕 2008-05-08
· 世界粮食危机根源是西方资本主义 2008-05-07
· 国家发改委: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2008-05-07
· 各地市场货源充足 广东粮食市场供应正常 200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