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中旬,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山西省两会上,时任山西省代省长的孟学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言一出,引起参会的诸多代表委员同声叫好。确实如此,长期以来,作为山西第一大优势的煤炭产业如一把双刃剑,让山西人为之高兴也为之心痛;而文化资源则作为山西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山西人一直为之骄傲也为之心酸。 也正因为此,在这个连日大雪的冬季,煤炭大省山西正在谋划着艰难转身。
|
山西乔家大院游人如织。陈帆
摄 | 挖掘一吨煤的代价
煤炭,也被称为“黑金”。在山西,多年来煤炭产量占全国1/4,煤炭给山西带来滚滚财富。 数字显示,2000年,山西省财政收入接近200亿元,2002年290多亿元,2007年1200亿元。几年时间,山西财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煤炭也造就了一批“煤老板”,他们购豪车、买豪宅,一掷千金的“豪气”让国人为之瞩目。 但是,在山西省“两会”上,如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所说:“煤炭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山西富是靠煤炭,可一味增加煤炭产量,不是办法,带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它带来了矿难,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给老百姓的身体带来了损害。” 煤炭的代价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两年前,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组织的煤炭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显示,生产一吨煤付出的代价算起来令人触目惊心: 国有煤矿每采出一吨煤平均实际动用2.5吨的煤炭储量,每挖一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山西每年挖五亿吨煤,使12亿立方米水资源受到破坏,这相当于山西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另外,平均每生产一亿吨煤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245平方公里。 山西省水资委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山西省煤炭主产区的大同十里河和口泉河、怀仁小峪河、朔州七里河、阳泉桃河、孝义兑镇河、左权清漳河、晋城长河已经断流,而素有山西母亲河之称的汾河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韵。2006年监测断面数据显示,汾河有66%已经成为劣五类水质,自太原以下的水体完全失去了生态功能。 20多年大规模煤炭开采,造成山西部分矿区土地塌陷、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以2002年为基年进行测算,近年来,山西煤炭开采每年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地表塌陷等损失折合人民币300余亿元,即每生产一吨煤需要付出70多元的隐性代价。 因为煤炭所造成的煤烟型污染,山西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一度,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里,山西独占13名,而且包揽前五名。 不仅仅如此,煤矿事故频发,矿工为此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带血的煤”严重影响执政形象,让煤炭主产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 据统计,2007年,山西省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九起,死亡251人,其中煤矿事故就有七起。重特大事故多发成为山西省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一桩桩重特大事故,严重损坏了山西的形象,给山西人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 不稳定、不和谐、不环保、不安全、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山西因煤而生。
积淀了千年的文化
如何破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西省明确提出,“文化资源是绿色资源,文化资源是越挖越多的资源,文化资源是越用越充分的资源。” 报告得到众多代表委员的认可。讨论时,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出版集团总经理齐峰说:“我们不仅仅要挖煤,还可以做别的事情,即开发利用一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我们有老祖宗留下的货真价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外省没有还能造,我们有为什么不能好好开发利用?”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直是山西人的骄傲。 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文明看深圳,百年文明看上海,千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大量瑰宝和丰厚的三晋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 在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5%,雄居全国第一;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60余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而且早中晚期自成序列;古代建筑冠居全国: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多达100余处,占全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2%以上;长城关隘连绵不断:现存战国至清代长城2500多公里,涉及战国、汉、隋、宋、元、明、清等朝代,是我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民居城池闻名中外:山西现存古代城池和民居遗存1356处,元代以来完整的北方民居实例和典型的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群落,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 另外,山西还是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俗文化在全国独领风骚。同时,山西地处华北,表里山河,五台圣境之神秘、北岳中条之雄奇、根祖庙堂之沧桑、晋商大院之幽深、黄河气势之磅礴…… 山西省长孟学农用三个空间来形容山西的三个基本省情:煤在地层深处,在我们脚下;文物在地面,在我们身边;而污染在天空,在我们头顶。 尽管积淀了千年文明,尽管煤炭对山西的破坏已经开始大于贡献,但正如孟学农在初到山西后感受的一样:“大家对煤炭多有抱怨,对文化旅游引以骄傲,对环境污染非常担忧。但实际工作中似又相悖:对多有抱怨的事做得很多,对引以骄傲的事关注较少,对非常担忧的问题危机感不深。我有一种这样的隐忧:长此以往,污染成了我们的形象,文物成了我们的点缀,煤炭成了我们的怪圈。”
转型将潜力无穷
可喜的是,几年前,一些山西人开始意识到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起,山西将目光向内,挖掘山西本地特色文化——晋商文化,创作出一批文化精品,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带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在山西创作的诸多精品中,尤其以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和晋剧《傅山进京》惹人注目。这三部“晋味”十足的大戏,巧妙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走出了一条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而且还多次赴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演出,在海外掀起了“山西特色文化热”。 2007年11月中下旬,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带着自己的舞剧《一把酸枣》在俄罗斯演出。作为俄罗斯“中国年”演出的压轴剧目,每场演出都吸引了上千名俄罗斯观众观看。在喀山首场演出结束后,俄罗斯观众全体起立,和着音乐热情地鼓掌、喝彩。 山西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一把酸枣》已经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公演。在澳大利亚公演时,原计划演出七场,后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又加演了四场,共演出11场,观众近8000人。演出后,当地主流媒体分别以“中国精髓舞技倾倒观众”、“悉尼观众大饱华夏文明眼福”等为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这些文化精品的出现,使山西一改过去“煤黑子”面貌,树立了“有文化”、“讲诚信”的新形象。更直接的表现是,山西的多部文化精品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据山西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山西省旅游总收入达428.39亿元,比上年增长46.71%;2007年前11个月,旅游总收入达54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 经过几年的探索,“挖文化”似乎已成为全体山西人的共识。“文化产业在山西还是潜在产业,亟须变成山西的支柱产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政协委员李永宠告诉记者。 但正如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梁滨所言,山西发展在全国排名靠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操作粗放,“这和挖煤有关系,因为挖煤容易,别的没有资源的省只能逼上梁山搞好其他产业,我们山西对煤炭很依赖。” 而发展文化产业,则是一门“精细活”,需要政策的积极带动,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需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创作热情的文化人……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山西发展文化产业,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编制山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山西省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建设和发展,打造一批富有山西特色、具有一流竞争力的文化精品;支持山西报业、出版和广电集团做大做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教育、科技等行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文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 煤炭山西转身文化山西,困难依然重重,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政策,有人才,再加上山西本身的资源,转型的潜力将无穷尽,一个“文化新山西”将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为山西人民造福,而且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