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地铁5号线的开通,北京地铁全线也开始实施2元的单一票价。据统计,实行2元“通坐”后,约80%的乘客将因此减少出行费用。 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乘坐地铁的乘客数量的增加。记者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了解到,近几日北京地铁全线客运量都在近260万人次左右,而5号线的客运量已经达到近40万人次,比当时管理部门预计的情况要好得多。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影响北京市民生活的一个首要问题。在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不断增加、污染加剧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就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的惟一有效方式。
北京为公共交通投入巨资
据有关测算,北京地铁实施2元单一票制后,80.2%的乘客平均每人次减少支出1.3元,1.9%的乘客的支出持平,17.9%的乘客平均每次增加支出0.6元。为此,北京市财政一年将多支出10亿元。
这并不是北京市第一次如此大幅度对公共交通进行补贴。年初开始实行的公交全面改革,刷卡打四折的政策中,北京市仅对公交票款补贴一项,一年就要拿出40多亿元。
在公共交通硬件的改善方面,北京市的财政投入更是体现出了“公交优先”的大手笔。 2007年,北京继续加快公交车辆更新速度,计划淘汰2500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车辆,新购置2810辆新型环保公交车。北京市公交集团自2004年开始,3年中已经更新了11000辆公交车,占北京公交车辆总数的60%左右。今后,北京市公交集团将继续加快车辆更新,使北京市的公交车总数达到20000辆。 在轨道交通方面,北京市地铁的建设速度和密度则是世界所罕见的。2007年北京市开工8号、9号、10号线二期和亦庄线,同时力争6号线和大兴线也于今年开工。6条新建线路总长度将达152公里,总投资647亿元。
到2015年,北京将投入3000亿元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500公里,在公共交通中所占出行比例也将提高到50%。
政府补贴能够换来什么
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投入如此巨大是否值得?这种投入到底能改变什么呢?
2003年10月,北京二环路上一起偶然的汽车刮蹭事件造成了拥堵,北京市交管局对由此带来的相关经济消耗进行了一次测算。从事故发生到车辆被拖走的5分钟内,共有3000辆车和5000多人受到影响,二环路上拥堵上了近千米的车流。
经过现场测算,期间受事故影响的拥堵车辆一共消耗掉1024升燃油,而且这些燃油没有做任何正功,全部变成汽车尾气排出。按当时的价格,1024升汽油价值3000多元。而由于堵车造成的污染、噪音以及时间等方面的间接损失,则是谁也无法精确计算的。
据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测算,北京市因为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达到每天4000万元,相当于每年146亿元,全国一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约1700亿元人民币。同时,拥堵使车辆运行速度下降,造成运输资源浪费和运输效率降低,并且给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交通拥堵还大大增加了环境污染。目前,机动车污染已经上升为我国城市大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北京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已占总排放量的40%至7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总工鲍晓峰曾表示,随着车速的增加,汽车排出的有害物质浓度是逐渐降低的,堵车状态下汽车排出有害物质浓度比正常行驶时高出五倍到六倍。能否有效地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也就成为解决城市污染的核心问题之一。 交通专家段里仁认为,交通拥堵的影响首先是使工作效率降低,同时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而在人文方面,交通拥堵使人产生急躁情绪。因此,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是很大的。
公共交通是最佳选择
北京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目前,北京的机动车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 虽然北京的310多万辆机动车与东京等国际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相比并不算很多,但北京的机动车使用率却是最高的。东京市民的日常出行都不开私家车,而是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北京的300多万辆车却是每天都在路上跑。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一条3.7米宽的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能够运载3600人;公共汽车在半饱和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60000人,是小汽车的17倍;火车在半满员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42000人,是小汽车的12倍;自行车每小时可通行10600辆是小汽车的3倍;步行每小时可通过6300个行人,是小汽车的1.7倍。而从环境外部成本的角度包括交通事故、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噪声等,小汽车与公共交通之比是165:9.1。 对此,段里仁说,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道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三个方面,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调价使更多的人选择轨道交通,能最大限度降低交通堵塞,也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更好地体现了社会公平。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出行只占市民出行总量的25%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70%到80%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