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阳泉痛下决心全力治污摘掉“黑帽”
    2007-11-01    本报记者:陈忠华 马书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国最大无烟煤生产基地——阳泉市,由于资源型开发、重型产业布局等因素,曾连续三年名列全国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最重的前三名。近年来,阳泉市转变发展思路,以环保攻坚战为契机,痛下决心治理污染,2006年终于摘掉了这顶戴了三年之久的污染“黑帽”。
  “截至10月16日,阳泉市二级及以上天数完成248天,同比增加了23天,全年完成280天的任务一点问题都没有。”说这番话时,阳泉市环保局局长王良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二级天:从7天到275天的巨变

  2006年,阳泉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由2001年的7天增加到了275天,比上一年增加50天;大气综合污染指数3.27,比上年下降28.8%。在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重点监控城市中排位由倒数第二位前移到第八位,提前四年实现了省政府对阳泉提出的“十一五”时期退出严重污染城市“黑三甲”的目标。
  从少得可怜的7天,到占全年75%以上的275天,这绝不仅仅是一组数据的变迁。它透露出的信息是,阳泉治污力度的加大和环保效果的初显。
  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导致阳泉环境问题突出。资料显示,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滑移、滑坡等问题突出,阳泉矿区6个采煤沉陷区内,有采空区近110平方公里,造成地表沉陷面积154平方公里。市区周边形成了26座矸石山,堆存量达到2亿多吨,而且每年还以1000万吨的速度递增。据测算,如果将现有堆存的煤矸石以1米的厚度平铺,相当于2个现有建成区的面积;每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到2万吨,相当于6台60万千瓦机组脱硫后的排放量。
  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粗放型产业结构,使阳泉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污染构成,二氧化硫污染负荷占到60%以上,可吸入颗粒物占近30%。
  同时,阳泉市区地处狭长群山,工矿企业与居民生活区交错混杂,建成区4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几百家企业,多数是煤炭、电力、电石、冶炼等高污染企业。“先天不足”加上后天严重污染,阳泉名列全国污染最重城市前“三甲”也就不足为怪了。
  阳泉市委书记谢海说:“阳泉连续数年戴上重污染帽子‘当之无愧’,人家没有冤枉我们。可我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打响了六大环保攻坚战,终于摘掉了头上的污染‘黑帽’。”

“治污真难,但只要真干就真见实效”

  “对政府来说,是牺牲速度,对有关企业,是断人财路,难度可想而知。治污真难,可只要真干就真见实效”,阳泉市委常委、秘书长樊盛武感慨地说。他从2000年担任阳泉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2006年6月任市委秘书长,见证了阳泉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每一次进步。
  据了解,近年来,阳泉市克服种种困难和压力,连续打响几次力度较大的环保“攻坚战”,使城市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
  攻坚战之一:重污染行业、企业“脱胎换骨”改造。
  阳泉郊区是耐火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以倒烟窑为特征的传统生产工艺,污染非法严重,每年排放的烟尘为1.3万吨。从2002年开始,阳泉市一共推倒了1100多个倒烟窑,代之以110座隧道窑和370多座梭式窑。过去产1吨耐火砖要消耗1吨煤,改造以后煤耗变成了0.3吨,降低了60%。原来烟囱如林、到处冒黑烟,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冒烟了。
  阳泉郊区环保局局长石吉宾说,当时执法可真难呀!有些企业正在烧制最后一窑耐火材料,企业主抱着执法人员的腿哭诉。“老板哭,我们也跟着哭,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不能开这个口子。只能忍一时之痛,换回长远利益。”
  “耐火材料行业我们打了个胜仗,同时也坚定了对其他行业环保治理的决心。”樊盛武说。
  在其它电力、冶金水泥等重污染行业,去年以来,阳泉市按照国家关小上大、产能置换的要求,先后关闭了娘子关电厂两台10万千瓦小机组、阳泉一钢、亚美水泥一分厂等105家落后企业或设施,炸毁或推倒各类烟筒、炉窑165座。
  攻坚战之二:电厂脱硫。
  截至2006年底,阳泉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51万千瓦,电厂全部围绕城区而建,有的就在城区内。这些电厂每年燃煤总量800多万吨,二氧化硫总量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0%以上。
  从20005年起,阳泉市打响电力行业烟气脱硫攻坚战,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到今年8月底,全市所有电厂基本完成脱硫工程并投入运营,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万多吨。
  攻坚战之三:煤矸石治理。
  2005年,阳煤集团在完成五矿煤矸石山生态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投资370万元对“280矸石山”进行覆土绿化面积70亩,开创了矸山治理的新路。记者站在矸石山上看到,四处绿草如茵,鲜花绽开,要不是工作人员提醒根本不会想到脚底下曾经是污染严重的矸石山。
  对已自燃的煤矸石山,阳泉市采取“黄土覆盖、分层碾压、打孔注浆”等措施,进行灭火治理。对没有自燃或已经控制了煤矸石自燃的老煤矸石山,实施生态恢复,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向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2007年,全市将治理矸石山1500亩,复垦造地2000亩,到2008年底所有矸石山将全部治理完毕。

环保不是发展的“绊脚石”

  在治污过程中,阳泉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环保是环境违法项目的“绊脚石”,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环保利剑高悬,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王良义说,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十五”期间,全市457个新改扩建项目,全部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21个竣工投产项目,全部执行了环保“三同时”。此外,该市还依法停止了对万汇钢铁公司等违法项目的建设和生产,先后否决了阳煤集团1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水泥及山西远盛公司2×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南煤集团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高能耗、污染重项目的最初选址。
  污染物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目前,全市以煤矸石、煤层气、粉煤灰等的有效治理及综合利用为重点,启动和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现有、在建煤矸石电厂8家,较大的煤矸石砖厂4家,每年可消化新产生煤矸石及中煤600万吨;全市已建和即将投产的煤层气(瓦斯)发电站7家,正在建设的还有5家。
  目前,世界最大的碳资产管理集团--英国澄宇能源公司(CAMCO公司)已与山西阳泉煤业集团达成协议,以CDM(清洁发展机制)方式,开发阳泉煤业集团年产40万吨氧化铝煤层气利用项目,预计可减排温室气体(折合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70万吨左右,而阳煤集团可以获得1168万美元的减排收益。
  “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从正面引导企业科学发展,这是阳泉治污总结出来的经验。”阳泉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

污染治理困难重重仍待扶持

  虽然摘掉了污染最重前三名的“黑帽”,但阳泉空气质量仍劣于三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浓度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环保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污染物排放量大与环境容量不足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结构性污染严重,环境问题历史欠账较多,环保资金投入与污染治理资金需求差距大,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阳泉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王旭明这样概括阳泉环保面临的困境。
  另外,作为矿山城市的阳泉环境建设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仅靠政府有限的投入治理环境远远不够。阳泉市立足市场化运作,多方筹资,拓宽融资渠道。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全市用于耐火产业治理改造的投入近15亿元;在重点环保工程建设中,以政府少量拨款吸引了社会投资6亿元。
  “十五”期间,阳泉市环保投入为30亿元,占GDP比重为3.6%,比“九五”期间高2.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6和2.1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环保投入仍远远不够。据估计,要想真正使阳泉环境得到较为彻底的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环保资金投入至少在80亿元以上。而这部分资金仅靠地方政府负担,困难不小。
  “阳泉环保工作将进入‘深水区’,比如二氧化硫,即使所有污染源都得到有效治理,所有工厂都达标排放,也不可能符合国家的总量目标要求。”王良义说,“建国以来,阳泉把煤电源源不断送往外地,支援国家建设,留下的却是大量污染物,历史欠账要地方独自承担和弥补困难重重。”
  鉴于资源型、重污染的发展现状,作为一个“基础特别薄弱、主观十分努力、难度非常巨大”的城市,阳泉市希望国家将其列为环保工作综合试点城市,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稿件
· 排污最高罚款额无异自缚环保手脚 2007-10-31
· 藤条灯环保时尚 颇受消费者青睐[图] 2007-10-31
· 第八届“福特汽车环保奖”近日在北京颁奖 2007-10-31
· 新节能法通过"照顾"节能环保产业 2007-10-29
· "绿色手印"奥运环保先锋涂鸦活动举行 200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