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0-24 本报记者:徐培英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日前在上海参加“中国宏观经济(2007·秋)”论坛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由于资金越来越脱离银行体系,使得宏观调控越来越难。因此,尤其需要关注银行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相伴随的潜在“脱媒”压力。 李扬解释说,所谓“脱媒”是指资金盈余者(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投资者)不通过银行等资金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导致脱媒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从居民角度说,在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倾向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贷、利率、外汇管制加剧了这一动机。二是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三是各类理财机构如基金等,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以赚取收益。这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相符,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的过程。 李扬说,从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的两个主要的货币统计口径的走势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逆转,也就是M1的增长持续高于M2的增长。过去,M2的增长多数情况下是超过M1的增长。M1是现金加上企业可签发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城乡居民的储蓄加客户保障金加企业存款。M1、M2的变化,潜在地反映了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M1的增加与直接融资发展有关。大家把钱从银行中取出来,进入股市,进入基市,也开始进入外国市场。这个趋势性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银行的存款、贷款也发生了一个趋势性的变化。从今年开始,首次出现贷款增长速度超过了存款增长速度。以前,都是存款增长速度超过贷款增长速度,这样银行可以用昨天的钱还今天的债,用今天的钱还明天的债。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显示不出来的。但现在,资产中的所有问题,都可能因为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而“水落石出”。因此,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再看银行和客户关系的比较。最近几年来,企业用自己的钱来投资所占的比重在逐渐提高。过去是企业追着银行家,现在是银行家追着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进行投资可以不找银行贷款。这样,在对投资的调控中,通过控制贷款管住银行贷款的作用已不太明显。与此同时,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财政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钱大量地脱离开了银行体系,也就是说,资金开始“脱媒”,开始脱离媒介。 李扬认为,资金“脱媒”增加了眼下宏观调控、银行发展的难度,但对金融业整体长远发展来说却是有利的。在历史上,美国曾经历过长达30年的“脱媒”过程,这30年是美国经济一个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这个过程,现在在中国已经开始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