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腐败新机制试水四川
    2007-10-22    本报记者:田刚    来源:经济参考报

  社会腐败现象的产生,三分在人七分在制度。在反腐败工作中,四川省积极探索建立落实“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工作机制,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预防腐败的新成效。

“市场之手”:扼住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

  纵观腐败现象产生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财政资金使用、国有资产运用、金融资本运作、土地使用权出让、行政审批权运用等方面。市场规则是预防腐败最有效的手段。四川省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坚持在有可能的地方尽可能市场化配置资源,以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
  四川大规模市场化配置资源始于甘洛矿区。2003年,四川省委对甘洛县铅锌矿区进行了攻坚整顿。调查组发现,甘洛非法开矿史长达20多年,当地资源遭破坏、环境被污染、安全事故频发、治安长期混乱。全县共查出49名干部参与办矿、2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亲属参与办矿。
  四川省将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改革视为从源头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2004年,全省勘探、规划、评估、环保专家齐聚甘洛,对矿产开发进行论证设计,将300多个矿权划为10个,分两次全部公开拍卖。实施市场化配置资源短短三年,甘洛人均财力由1.92万元猛增到3.92万元。
  靠市场配置的公共资源领域越来越广: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招标试点惠及百万学生家庭;省广电集团推行节目时段广告招标,收入成倍增长;德阳市采用BOT融资方式完成了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旌湖改造工程;遂宁市通过带规划拍卖滨江路景观设施及建设经营权,完成了五公里滨江路建设;多数大中城市的公交、绿化、环卫、公园管理等争先恐后地走向市场。

群众监督:预防腐败的最有效手段

  在各种监督当中,四川省把群众监督视为预防腐败最为有效的手段,尽可能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变随意公开为规范公开,进一步健全公开程度,丰富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能公开的都要向群众公开,听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作。
  在不同的领域内,群众监督有不同的监督者和监督对象。例如,在招投标领域,监督者主要是参加招投标活动的各方当事人。为了方便监督,四川省先后制定出台了统一评标专家库制、统一交易制、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法、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应急工程随机定标制等,使招投标工作全程“阳光作业”,让腐败分子无空可钻。

权力运行:选准“高危环节”为突破口

  四川省委常务、纪委书记欧泽高强调,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据了解,四川省圈定了七个方面,作为预防腐败工作的重点:
  廉洁教育制度方面,创建以正面示范为主的四川特色廉政文化体系,推行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问廉问责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扩大乡镇党委书记公推公选范围,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办法,探索委任制干部提名任用新机制;
  财政管理制度方面,探索防治“小金库”的有效机制,建立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试行公务卡消费制度;
  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建立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下放审批权,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制,实施省级机关行政程序标准化工程;
  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方面,制定公共资源市场交易目录及操作规范,建立统一的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立公共医疗机构药品及高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制度;
  监督制度方面,开展省级部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交叉巡视试点,制定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建立政法干警执法档案制度,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廉考核评价体系;
  惩处制度方面,建立重大案件查处“五个一”制度,建立重大案件案发地区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两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