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保明现场解答就业政策。 本报记者:闻有成
摄 |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从百姓急需、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通过一个个创举,让郑州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保障的可喜变化。 “这两年来,郑州努力探索实践的,就是一条民生为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发展之路。”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覆盖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
身为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保明要面对许多难题:每天平均有3.11万劳动力在郑州集散;每年有25万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每月300余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者需要办理业务,23万多名离退休人员需要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而最让他着急的是,郑州尚有350万城镇居民期盼参加医保,他们是老年团队,他们是幼年群体,他们是生活困难者,他们是城市居民中的最大最复杂的人群……王保明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医疗保障寝食不安。 “确定科学的缴费标准是关键。”王保明带领有关工作人员与复旦大学的专家一起走近社区居民搞调研,与专家学者通宵达旦地分析数据,测算缴费基数……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2006年12月《郑州市城镇居民医保办法》正式出台,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到郑州取经。劳动保障部对郑州医保方案评价说,郑州市的做法覆盖了我国社会保障下政策体系的最后一个空白。 前几年,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看病难,是一个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王保明通过与企业劳资人员、老工人座谈和认真调研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办法:采取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费由市财政提供,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费向市政府借款的方式加以解决。 郑州市政府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方案,决定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在全国率先为4.3万名国有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大病统筹医疗保险。郑州市的模式被国家劳动和保障部称为“破解了全国性的难题”,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中推广郑州的经验做法。 近三年来,王保明又先后组织人员,着眼民生需求,对全市10多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以每年20%的比例递增,参保人员达到300多万人。工伤保险向高危行业进军,一大批煤矿、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被纳入参保范围,短短两年参保人数猛增11.3万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市全民全面保险的动员、登记、制卡、缴费……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他们的目标是年底实现郑州市城镇居民持卡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千方百计解决城镇就业压力
就业乃民生之本。王保明把解决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的任务从每年8万人提高到10万、12万。2004年以来,郑州市实现就业再就业达45万余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55万人,“4050“人员5万多人,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援助,先后使2.74万人走上就业岗位,城镇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 小额担保贷款作为国家启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援助项目,需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做反担保人。起初很多下岗职工在申请这项贷款时,都找不到人员签名担保。王保明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他带头签名,做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的反担保人。在他的带领下,郑州市近万名下岗职工顺利找到了由政府工作人员出面的反担保人。3年来,全市共完成小额担保贷款1.8亿元,使5000多名下岗职工和上千家中小企业获得二次创业启动资金,为他们重新扬起了创业的风帆。 2004年3月,郑东新区一期工程拆迁涉及两个区4个乡镇23个行政村近8万农民。土地被征用,8万余农民突然“失业”。他们纷纷到乡、区、市政府上访。 王保明在劳动保障局系统抽调300名干部,分成17个小组,走村入户搞调查,摸清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在全市各行各业下达腾岗指标,几天内腾岗两万个;市属技工学校和民营培训机构大开方便之门,被征地农民上技校学费可以减免……60天过去了,各项促进就业的措施一一到位。郑东新区被征地农民男60岁、女55岁以上按月领取生活保障金,每户最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为农民工权益撑起一把保护伞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就业正逐步转向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格局,社会保障正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逐步覆盖城乡居民历史性转变,让‘农民’尽快变‘市民’,这就是最大的民意。”王保明说。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以每年12万人的指标向外转移。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王保明与有关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就业指标下达到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各个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头上。通过职业介绍、社区服务、规范用工、企业挖潜、自谋职业和改善就业环境,很快将就业这盘棋走活了。 以服务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为目标,郑州市相继出台了失业登记、就业备案等制度。建立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站,初步探索出了面向全国、服务所有来郑州求职者的工作机制,力争让所有来郑州的务工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 实施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大培训工程。以服务城乡劳动者、提高其就业再就业能力为目标,对全市110家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职业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先后对22万多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补贴性职业培训。只要愿意学技术者,无论是来自全国哪个地区的都可以在郑州自愿选择培训机构进行深造。 2006年3月,国务院决定对农民实行技能性培训补贴。王保明来到新密市白寨与农民拉家常,通过调研得知农民渴望学习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并能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外出打工既方便找工作又能拿高工资。根据群众的要求,王保明提出了“1+3”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力争使每一位有求职愿望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能获得一次补贴培训的机会,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获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免费获得一次就业指导机会。经过两年多的实施,这一培训模式很快在中原大地生根开花。技能培训促进素质提高,增强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3年来,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8万多人,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33亿元。 变农民工个人维权为集体保障权益。农民工单独出行,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靠个人的力量显得势单力薄。“聚沙成丘,让农民工由单兵行动为集团输入,探索解决农民工维权新模式。”从2004年开始,郑州市劳务输出部门按照王保明的这一思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郑州与深圳联手,组织集体式劳务输出。郑州以充足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后方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前方深圳输送。劳动力从郑州市场招聘后,经过培训由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50人为一个建制,整体派往沿海城市的各个企业。由全顺公司与用工企业签订包括工资、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工伤治疗等内容的劳动合同,从而使农民工的单个维权变成集体维权。这种全新的模式被农民兄弟称为“农民工权益保全”新模式。 2007年7月1日,有关部门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农民工权益保全”新模式研讨会,农业、社科等方面的专家对这一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保明带领他的群体,在关注民生中也收获了一项又一项荣誉: 2004年,郑州市被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授予“全国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 2005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中推行郑州市医疗保障的经验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