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伊利、光明、蒙牛等企业在乳业协会的组织下,开始平息持续多年的价格战。先是在一些城市发表联手禁止“买二送一”等促销形式的“禁促令”,实现乳制品“变相涨价”,然后又开始协商提高产品价格,声称要用提价的钱来“保护奶农利益”。与此同时,收益连年下降的奶农们要求企业提高鲜奶收购价格的呼声越来越高。乳制品持续的价格战是不是导致奶牛养殖业比较效益大幅回落、奶农丧失信心的成因?涨价能否引领奶业走出阴影?
企业大量进口奶粉,奶农被迫“割肉离场”
自2004年以来,受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鲜奶收购价格长期“基本不动”的双向“夹击”,随着“奶牛热”的降温,奶牛养殖业尤其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比较效益快速降低,处于产业底端的奶农利益受到损害。 伊利、光明、蒙牛等乳品企业,是千百万农牧农的“就业基地”。然而从2005年开始,这个“就业基地”所提供的岗位发生了动摇。企业一方面利用在“公司加农户”模式中的绝对话语权打压鲜奶收购价,另一方面用大量的进口乳粉代替国产鲜奶用于生产“复原乳”。 2005年,在国家发布要求乳制品企业对复原乳产品进行标识的规定后,奶粉进口得到一定缓解,随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国奶粉进口增长了25.8%,今年二季度,我国北方某重要乳品工业大区进口奶粉同比增长了1000%多。 复原乳造成乳制品市场的鱼龙混杂,同时也抑制了鲜奶收购价格的上涨,于是出现了“企业壮大、奶农赔钱”的奇怪现象。2006年,国内排名前三位的三大乳业公司的销售收入近400亿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多,而奶农们的境况却日益窘迫。据农业部统计,当前奶牛养殖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全国约40%的奶牛养殖户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奶牛养殖收益每头平均比2006年减少1500元。 受国际主要奶粉出口国家产量下降和我国大量进口奶粉的推动,今年以来,国内进口奶粉价格上涨,进口最终受到价格的制约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全国奶粉进口同比下降60%左右。当国内的一些乳品企业低下头来关怀自己眼皮底下的奶源基地时,发现一大批奶农已经“割肉离场”,不少奶牛被失去信心的奶农送进了屠宰场,甚至一些遗传基因很好的优质母牛犊也被统统卖进生物制药厂抽了血清。
企业要求涨价:“保护奶农利益”令人生疑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CPI(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日渐攀高,方便面等食品实施统一涨价,已经打了若干年“价格战”的乳制品企业,也开始动手推动价格上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牛奶涨价受了肉、蛋、禽、粮油涨价的影响,自身也有农民养牛成本上升导致的调价要求,但企业向农民收购鲜奶的价格还没涨了多少,先来商量联手提高乳制品的价格,有价格垄断之嫌,可能会侵害乳制品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保护奶农利益”的出发点也令人生疑。 不少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乳品企业多年的价格战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产品。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牛奶”,在看似“比水还便宜”的牛奶涌上消费者餐桌以后,一些人对这些牛奶的品质产生了怀疑。对于这一点,尽管普通消费者、甚至专门的质检机构都很难进入企业的生产环节去一窥究竟,但是从一些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成倍增长的奶粉进口数量、从国家三令五申地要求实施“复原乳”标识制度而一再受到强烈抵制、从媒体上时不时曝出的“早产奶”、“有抗奶”、“勾兑奶”等乳品企业的黑幕中,消费者不者不得发出疑问,我们喝的到底是什么奶。 尽管如此,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对乳品企业主动平息“价格战”表示赞同。包头市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雷青山说,应当严格限制乳品销售当中的“买二赠一”等变相杀价行为,让牛奶的价格出口保持畅通,这样才能维护好广大奶农的利益。 在基层政府官员、奶农中,要求企业提高鲜奶收购价的呼吁“涨声一片”。接受采访者认为,提高鲜奶收购价格是保护奶农利益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在奶牛养殖规模最大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各级地方政府多次积极与企业协商提高鲜奶收购价,企业虽然表示“竞争激烈企业不挣钱。”但也作了让步。今年,伊利、蒙牛都适当提高了鲜奶收购价,每公斤从四分钱到一角钱不等。 不同意见认为,仅靠提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二处处长刘永明认为,牛奶收购价格每公斤提四分到一角,对奶农来说是杯水车薪,对企业来说则是好几个亿,协调两者关系还是要从产业政策上考虑,当前要做的,是帮助奶农着手提高奶牛单产,协调企业做到优质优价。
弱势奶农要扶持而不是要“理性”
自2005年以来,成年奶牛价格由高峰时期的两万元左右回落至5000元,乳牛犊价格从5000元跌至300元。 在奶农经历了可怕的牛价暴跌之后,不少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乐观地表示:这是奶牛养殖业的“理性回归”和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良机!然而当奶农们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当年号召大家养牛的政府、银行、企业时,发现人家一直都十分理性: 政府从一开始要的就是奶牛头数,现在如愿以偿;银行从一开始就找好了“后路”,发放贷款要求有企业担保、政府担保、农民联护担保,而且贷款还直接从收奶站的奶款中扣除,不论农民赔不赔钱,只要交奶,就要扣款;企业更“理性”得吓人,从2004年至今,喂牛用的玉米价格涨了几乎100%,而收购鲜奶的价格只涨了2%! 一位长期从事反刍动物研究的学者激动地说:如果说农民们见识浅,可以理解,但是政府、银行、企业都是“人尖子”集中的地方,他们要用“不懂”来推脱干系,无法向农民交代。 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在原有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做大民族乳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在增加奶农补贴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乳制品市场竞争,引导奶农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合作中的对等地位,打破当前“企强农弱”的不平衡格局,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保护农民利益。近期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促进和分类扶持奶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乳制品消费市场的恶性竞争,设立、完善、强化第三方鲜奶质量检测中心;限制乳粉进口,在国际贸易法规框架内出台政策,提高乳粉进口的门槛;除了畜种改良、机械等方面的补贴外,还要对优势基础母牛、优势牛犊的养殖进行补贴,以遏制奶牛后续种群的萎缩,保证奶牛养殖业“后继有牛”,防止再次出现暴涨暴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