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一收紧,出口门槛抬高了,资金周转面临很大的压力,今年企业出口形势和经营效益不容乐观。”梁思祥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经营一家家具厂,前几日国家对加工贸易的调整令他很不安。 梁思祥刚与国外客商签了一笔合同,进口100万美元原料,再制成120万美元的家具和30万美元的园林用具出口。“按照新政策,这笔合同就得缴纳8.8万美元的保证金,虽然产品出口及合同核销后能拿回这笔资金,但公司资金周转面临很大的压力。”
巨额顺差促使政策收紧
商务部和海关总署7月23日联合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样,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是促使国家做出上述决策的直接原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博士指出。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1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加工贸易不仅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据近半壁江山,而且还是目前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 有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319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贸易顺差1889亿美元,超出了177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总额。商务部官员曾做过判断,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的顺差立刻会减少91%。
此番政策调整更深层次的动力还在于,目前外贸的增长方式亟待调整。“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1架空客A380”,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我国外贸的处境。
企业面临政策收紧大考
与梁思祥一样感到不安的还有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等东部沿海的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他们将遭遇政策收紧的严峻考验。 最让加工贸易企业难受的莫过于保证金台账制度的收紧。此番新政策实施前,大部分依法经营、无走私违规行为的企业并不用缴纳保证金,即通常所言的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但根据新政策,从8月23日开始,被列入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必须缴纳台账保证金。 台商蒋志盛在东莞经营一家鞋厂已有10多年了,作为纯来料加工企业,得益于国家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现也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 “尽管利润也就四五个点,但厂里只要按照国外客户提供皮革等料件和设计样本在国内加工制成皮鞋后,再保证全部出口给客户,就可以轻松赚取加工费。”然而,近日出台的加工贸易新政策却让蒋先生心头一紧。 鞋子未被列入限制类商品目录,但皮革被列入后直接影响到皮鞋企业,在进口皮革原材料时需要交保证金。“虽然在产品出口以及合同核销后,能够从银行拿回这笔钱以及相应利息,但是相比较于以前不用缴纳一分钱,企业将增加许多资金周转压力。”蒋先生说,“本不多的利润能否化解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关系到企业能否经受得住生存的考验。” 据业内人士介绍,保证金返回具有滞后性,要视企业的生产周期而定,如果从进料到制成出口需要一年,那么这笔钱就要押一年。有业内人士测算,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会因此骤然上升30%。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达到200亿元。 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振昌则认为,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双管齐下,政策一下子急剧转弯,退税率下调及保证金上缴带来大幅增加的成本,企业一般是通过向客户提价来消化,但具备采购尚有议价能力的加工企业大约只有20%,不少企业将面临着倒闭或转移,劳动力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政策调整对后市影响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调整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施了差别政策: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而中西部地区A类和B类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 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如此安排主要是为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 记者采访中获悉,广东省内已有加工贸易企业正在物色中西部地区考虑转移。据悉,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商会近期就带领会员企业,辗转8个省份14个城市,考察投资环境。 然而也有企业认为,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因而吴振昌指出,当前沿海有的企业转移的方向不是中西部而是东南亚国家,应引起关注。 “不管企业是否选择转移,政策一再调整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今后相关的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广东省丝绸集团副总经理王勇力认为,“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转型之路’应对‘政策之变’。” 今年以来,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频繁调整,将对后市产生深远影响,这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万灵认为,政策的调整对缓解高企的贸易顺差压力会有一定作用,但必须看到,顺差居高不下的根源来自于内需不足,国内巨大的制造能力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要抑制出口顺差的扩大,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当前国家上调职工工资、加大社保、医保的力度等都将对刺激内需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