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里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中俄边境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背靠我国东北和华北经济区,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并可经俄罗斯通往东欧和西欧。在满洲里,绝大部分店铺门面带有中俄双语招牌。 本报记者:李欣 摄 | 夏日清晨,一个长长的俄罗斯车队缓缓驶过中国“国门”,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口岸。这些俄罗斯人此行的目的地是满洲里市内的各类中国货市场以及一些休闲娱乐场所。他们在这里尽情地消费,然后拎着大包小包,乘车返回俄罗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曾一度是中苏对抗的前沿阵地,但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热土。
向北开放,促进新边疆、新口岸建设
在弯弯曲曲的中俄、中蒙边境线上,内蒙古的18个口岸敞开了我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催生了沸腾的、活力无限的沿边开放带。从满洲里、二连浩特到策克,从东至西一路走来,记者发现在内蒙古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这里延伸,新边疆、新口岸正在这里崛起。 满洲里口岸,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2006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累计约2171万吨,进出境人员累计约169万人次。目前,满洲里各大宾馆、饭店常年入住率都在90%以上,每天在满洲里生活、工作、旅游的俄蒙客人达1万多人。 物畅其流,人畅其流,使得满洲里日新月异。特别是“十五”期间,满洲里市经济增长速度、社会发展水平位居我国各沿边口岸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九五”时期的15亿元增加到“十五”时期的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353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06元。 如今,徜徉在高楼林立、中西合璧的满洲里街头,到处是一幅幅“和谐”的图景:中、俄、蒙商贾人来人往,讨价还价,买卖兴隆;整洁、崭新的居民小区里,市民或健身或聊天,悠闲自得;加工贸易园区的车间里,机器隆隆,生产流水线上产品源源不断…… 同样,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曾经偏远而荒凉的内蒙古额济纳旗策克口岸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主要得益于向北开放战略。 2003年,内蒙古庆华集团“走出去”,与蒙古国“蒙古之金”集团合作,共同开发进口蒙古国那林苏海特煤田,每年过货量超过200万吨,使长期默默无闻的策克口岸一跃成为我国第七大陆路口岸和内蒙古境内第三大口岸。 内蒙古额济纳旗副旗长兰平薰说,策克口岸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地方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口岸经济带动的税收占到额济纳旗总税收的一多半。 向北开放,使得内蒙古诸多边境城镇获得了腾飞的契机。乌拉特中旗依托甘其毛道口岸,拟将金泉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煤化工、有色工业冶炼基地和口岸过货资源的承接地,并围绕产业发展建设5万至8万人的工业新城。二连浩特市已经把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一批木材加工项目带动了这个市的工业经济发展。东乌珠穆沁旗依托境内外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一改多年不变的单一畜牧业经济模式,建设资源型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现已启动建设10万吨的锌冶炼厂、10万吨铜冶炼厂等。
向北开放,不仅兴边,也富民
内蒙古向北开放,不仅兴了边,而且富了民。 6年前从长春大学俄语系毕业到满洲里找工作的吉林小伙尹家丰,如今已经在这个城市买下了两套商品房。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穿运动服、剃平头的“阳光男孩”每天做两份工,工作18小时。尹家丰白天是满洲里市俄语新闻中心的编译人员,晚上则是这个城市惟一的四星级酒店里的“慢摇吧”老板。 “每天晚上,只要走在满洲里霓虹闪烁的大街上,就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尹家丰说,“这里是优秀创业者的天堂。” 35岁的王泽军,来自内蒙古扎兰屯市的一个农村。1992年,满洲里实行沿边开放后,从东北重机学院毕业的他,怀揣着3000元钱来到满洲里淘金。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干过“倒爷”、导游、俄语翻译……。经过10多年打拼,如今,他已成为满洲里一家著名私营企业的总经理,个人资产过亿元。王泽军说:“满洲里的沿边开放,给我这样有‘野心’的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在这里,创业者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满洲里互贸区管委会旅游区管理处副主任石文良告诉记者,互贸区现在有1000多家摊位,每年有七八万人次的中俄旅游者和商人光顾。经营者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多数外地经营者在这里至少干了5年以上。 与蒙古国接壤的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旗,与蒙古国的经济类型极为相似。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吃菜靠外运供应的牧区,依托邻边优势竟成为了毗邻的蒙古国地区的蔬菜供应基地。 新巴尔虎右旗针对蒙古国生活日用品短缺、不善种植的特点,冲破各种困扰和阻力,依托内地蔬菜基地,大胆提出“打造蒙古国菜篮子”的构想。仅用几年的时间,一个仅有500余户人家的呼伦办事处建起了600多座蔬菜大棚,年出口蒙古国蔬菜5万吨左右,每天都有蒙古国客商开车来这里采购蔬菜,部分蔬菜还进入了俄罗斯市场。 牧民赵玉春种了4个蔬菜大棚和30亩菜地,蔬菜大部分出口,年收入超过4万元。当地有500余户牧民像赵玉春一样靠种植出口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同样,享受中国向北开放成果的不乏俄罗斯边民。距满洲里市约120公里的俄罗斯红石市的出租车司机莫勒,主要受雇于中俄游客往返于红石和满洲里之间。在满洲里口岸,50岁的莫勒拿出“全家福”对记者说:“我不仅要供他们吃喝,还要供大女儿上大学,这一切全靠满洲里口岸的开放。”
夯实“跑道”,向北开放期待新的腾飞
口岸,是内蒙古向北开放的基础和平台。随着中俄、中蒙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加强口岸及其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实现边疆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及今后面临的紧迫问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334亿美元。两国政府提出,将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同样,近几年来,中国一直是蒙古国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国,今后中蒙经贸仍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6年,蒙古国对中国贸易额再创14.5亿美元的新高,占蒙古国外贸总额近48%。其中,出口10.5亿美元,进口4.0亿美元,分别占蒙古国出口总额的67.8%和进口总额的27.2%。 内蒙古现有18个对外开放口岸。2006年,内蒙古口岸进出境货运量突破3000万吨大关,达到3025万吨,同比增长12%。2007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883万吨,同比增长21.1%;出入境旅客人数达67.6万人次,同比增长8.6%。 近年来,口岸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内蒙古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已被批准为常年开关的国际性口岸;阿尔山国际口岸,随着横跨中蒙界河努莫尔根河大桥的建设,即将开通又一中蒙商桥;阿日哈沙特口岸改为集中开关,延长了开关时间。 各口岸的扩能、扩容建设工程也如火如荼。比如,满洲里公路口岸,自2004年开始大规模改扩建,2004年当年投资1400万元,扩建了进境场区和新建了货检场区。2006年至2007年,计划投入约3000万元,扩大公路口岸封闭区,新建货运区联合办公大楼,增建三条货运通道等。这些工程2007年8月投入使用后,满洲里公路口岸年货运能力将由目前的200万吨左右提升到350吨以上。 另外,内蒙古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国际道路运输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临河——策克、赤峰——白音华、阜新——巴彦乌拉铁路、甘其毛道——包头东铁路、满洲里——海拉尔铁路复线改造等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铁路大通道正在或即将建设。 2001年以来,内蒙古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修建了二连浩特口岸——赛汉塔拉、满洲里口岸——海拉尔、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乌里雅斯太、策克口岸——达来呼布等10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公路建设。初步形成了边境地区及内地连接的公路网络,为国际道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说,口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为内蒙古向北开放实现新的腾飞夯实了“跑道”,蓄积了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