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生猪市场掀起新一轮涨价高峰。据浙江省畜牧局监测,7月5日,生猪收购价每公斤13.3元,猪肉价格每公斤20.28元,再创历史新高。 有关人士认为,这轮涨价是对未来生猪市场波动隐患的警示。在对未来“猪市”的预测中,仍有大量不可控因素存在:近期,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疫情多发期;中期猪肉价格上涨可能依然存在;从长期来看,前不久各地争购母猪高潮极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猪贱伤农”。
近期: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疫情多发期
随着夏季高温期的到来,无论是畜牧系统干部还是养殖户,对于高热病系列疫情表示了相当的担忧。如果疫情出现,行情再好也没有用。 对于畜牧业出现的新疫情来说,都是先有病再防治,再搞疫苗开发,因此疫情每每发生时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有些慢。比如高热病系列的蓝耳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出现过,可由于民间研制疫苗不过关,官方研究进度慢,普通养殖户没有办法,病症只能任其发展,在南方一些省市甚至出现了蓝耳病变异。遇到这种情况时,仔猪的死亡率都在90%以上。 不少人建议,应对夏季疫情高发期,一方面应该通过政策鼓励养殖户自繁自养,减少因流通带来的疫情传播;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疫苗研发力度,并尽可能降低养殖户防疫使用成本。
中期:猪肉价格上涨因素依然存在
对于目前普遍看好9月份肉价会平稳,一些畜牧干部和养殖户并不认同,他们估计真正要平稳,至少要到明年的4、5月份。 从7月3日以来暴发的第三次猪价上涨,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浙江省畜牧局局长张火法说,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许多省都从东北调运生猪,然而夏季天气炎热,致使调运量减少;此外,由于牛肉与鸡肉价格也处于高位,这些原本的“猪肉替代品”无法发挥市场需求调剂作用。供应量减少而消费量不减,价格上涨在情理之中。 从根本上看,母猪总量的不足,也是导致肉价短期不能很快下降的根本因素。在浙江嘉兴,当地干部介绍,本地原来母猪存栏量最高达38万头,这几年一直维持在30万左右,去年猪价下降后,母猪存栏量降到20多万头。母猪量减少后,调剂空间就被压缩了,毕竟从养进母猪再到繁育小猪、小猪长成大猪,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养殖大户张建军根据经验认为,对于5月份的那次全国性涨价,国家通过舆论宣传并采取各种措施,价格有所回落,但这次回落后预示着进一步反弹。因为许多养殖户缺乏市场意识和远见,往往卖跌不卖涨,在涨时观望,客观上造成市场货源充足的假象;实际上这是一种透支,意味着今后存栏量降低。存量没有上升,增量又大批出货,极可能导致肉价新一轮上涨。
长期:警惕争购母猪引发“猪贱伤农”
由于近期猪价行情看好,原来许多已经不养猪的农户又重新开始养猪。前一段时期在不少养殖户那里,都出现争购母猪的现象。 据调查,目前有的省母猪价格已经达到2000元一头,而以前正常价格是1200元一头,猪价最惨的时候是800元一头。在大运河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登门求购母猪的人也不断。一位畜牧师说,以前一般母猪养到100斤左右再卖,现在养到30斤就有人抢着要了。等到这些母猪生产,肉价肯定已经掉下来了,从长远看,这样容易形成新的“猪贱伤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