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皮影难叫座 我国西部地区文化有待激活
    2007-06-08    本报记者:杨一苗 毛海峰    来源:经济参考报

  皮影艺术,以独特的制作方式及表演形式在民间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在市场上仍难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本报资料照片)

  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生力量,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地着力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已呈现出快速发展、规范发展的特点。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却面临着难以规模发展、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等多重难题。

项目多产业小政府角色要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六省市的文化产业资本拥有量均超过1000亿元,合计占全国文化产业总资本的66.08%,而西部12个省区市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合计只占全国的11%。
  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相一致,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缩影。
  其实,西部12个省区市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把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联系起来,不仅能够使西部丰厚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也可以使文化的传承得到可观的回报。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却未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据统计,2006年东部10省市文化产业的年收入额合计占到全国文化产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的约80%,而西部则不足10%。
  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各省区市都有强烈的愿望将其文化资源充分利用。2006年11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吸引了700多家文化单位参展,有88个文化项目实现了有效对接并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超过200亿元。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认为,西部需要一个平台将文化资源“富矿”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政府也应将过去“办文化”的角色转变为“扶文化”。

规模小精品少经营机制不灵活

  2006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大体相当。如美国分别为4.77%和5.83%,英国分别为7.70%和7.61%,两指标之比接近1∶1,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
  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内传统产品与新生产品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较为突出。据统计,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记者采访的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西部文化产业要寻求突破,应该首先从民间文化入手。在西部地区,民间文化产业项目最具备市场潜力并已有一定知名度,然而由于缺少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不少民间艺术品却依然未能摆脱廉价叫卖的命运。
  在第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曾专门举办过文化产业博览会,参展的剪纸、布艺、熏画、雕刻、皮影、面花、脸谱等各地民间艺术荟萃一堂,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参观,短短几天时间里仅现场零售额就超过8万元。但在签约的总投资额近20亿元的22个项目中,受到广泛欢迎的民间手工艺项目却没有一个。这些绝活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记者在“文博会”上看到,很多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民间艺人将自己的作品随便夹在报纸里或者装在塑料袋中向人出售,给人以廉价之感。陕西省凤翔县木版年画的惟一传人、民间艺人邰立平说:“参观的人都觉得我们的东西很稀罕,但又不是很满意。一是做工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产品没有配套的包装。”
  陕西省文化厅文化经济处副处长惠应安认为,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缺乏、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等多种因素,造成西部文化产业规模小、精品少、效益低。

集约化程度低亟须提高竞争力

  西部文化产业与东部地区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巨大,尤其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要推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许多制约因素仍然需要尽早解决。
  西部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基本还处于分散化状态,市场份额不大,集约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活力,文化产业组织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 
  同时,“战略性短缺”也限制了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记者在西部多个省区市采访发现,出版业、音像业、文化用品等文化制造产业及广播、影视、娱乐、旅游等文化服务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并具有一定市场认可度,但包括网络、广告、信息咨询服务等内容的文化信息产业发展则较为零乱和滞后。
  西安财经学院李涛博士认为,正是由于投资渠道单一,限制了西部文化产业的开放程度。目前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的资金仍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而且,西部省区市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也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有限。
  李涛认为西部应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西部的各类文化企业,要大力吸引境外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
  目前,西部一些地方也开始尝试通过聚合文化产业集群来形成完整的产品及产业链。西安市曲江新区是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以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城市新区,按照其产业规划,这里将投资200亿元,建成30个重大文化项目,以此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这里已建成的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等文化项目已初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