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元素是核心竞争力
    2007-06-01    本报记者:车晓蕙 吴俊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颇受外商青睐。(本报资料照片)

  在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上,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放异彩。短短四天时间里,文化产品海外订单和采购成交额达39.8亿元。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目前我国进军海外市场的文化产品仍然以加工贸易居多,有很多是为外国的文化品牌做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专家呼吁:文化产品出口必须加强原创,真正让原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产品出口日渐升温

  和“汉语热”在海外的兴起一样,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商的青睐。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百亿美元,达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达47.9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2.5%。
  近年来,为了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成长的土壤,积极推动优势文化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文化部等六部门不久前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列入其中的项目和企业,今后将得到重点扶持。同时,作为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的大型文化产业展会,深圳文博会已初步搭建起“拉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重要平台,在落实走出去战略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此次文博会上,文化部再次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手册》,精选了1200个文化项目,供资本和市场选择,试图搅热文化产业市场。
  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广东商人巫杨金告诉记者,他的企业与意大利代理商日前就“富贵红”陶瓷签下了一笔6000万美元的订单。这是中国瓷都福建德化县研究人员通过九年时间研发成功的一种高温红釉瓷。巫杨金说,他将这项新产品拿到文博会上“试着吆喝吆喝”,没想到就“撞上了大单”。
  对于文博会这个只有三年历史的展会而言,“富贵红”绝非是仅有的传奇。第三届文博会共有1639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吸引了近五万多名海外专业观众前来参加,他们在四天的时间里不停地交流碰撞,寻觅着商机。相比前两届,本届文博会对外文化贸易成果突出,海外订单和采购成交额达39.8亿元。在与港澳台等我国传统文化贸易区交易额迅速攀升的同时,第三届文博会海外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如甘肃省与意大利都灵市签订了总投资额为三亿欧元的“中意合作项目”,项目内容包括中意合拍38集电视连续剧、建设影视城和技术平台。

  文博会上,一批极具我国民间特色和传统底蕴的服饰、乐器和手工艺品等受到了客商的高度关注。(本报资料照片)

加工贸易占据出口主流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在第三届文博会国际文化产业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文化出口尽管增长很快,但总量和规模仍然偏小,2006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比2001年增长了近三倍,但我国文化出口的内容主要是运输和旅游,这两项就占到61%。其次是雕塑品及装饰品,占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34.1%,其中一半以上为塑料小雕塑品及装饰品。“一些核心文化产品,如电影、音像制品、图书的比例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很有典型性,动漫行业与海外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却一直扮演着“来料加工”的角色,创造的利润十分有限。在深圳,以动画作为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生产的企业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但这些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国外公司的“动漫加工厂”。
  深圳昂驰动漫公司总经理邹毅告诉记者,动漫产业分为前期创意研发、中期加工制作、后期经营开发三个主要环节,其中前后两个环节是最赚钱的,但我们做得最多的偏偏是中间这个环节。“国外一部动漫大片能挣10亿元,但我们最多只能得到其中的100万元。”目前国内不少动漫企业都意识到“加工挣不到钱”,希望能向国外动漫市场输出自己的原创作品。但是,由于原创成本太高,少数有实力的公司开始探索“以加工养原创”,一边继续承接国外动漫公司的订单,担当好莱坞“动漫加工厂”,一边开发一些原创作品。而绝大多数动漫公司目前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工制作上。
  记者了解到,我国动漫行业如此,其它如小雕塑品、装饰品的出口,同样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而核心文化产品和品牌的输出却困难重重。如在我国图书、文化演出、电影电视等核心文化领域,长期存在赤字现象,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在文化演出、电影电视等对外贸易方面都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却咄咄逼人。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国的动漫产品,收入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对美国钢铁出口收入的四倍。美国电影海外票房年收入已超过258亿美元,成为继航天航空之后的第二大出口换汇产业。韩国、新加坡等国也纷纷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

呼唤原创和“中国文化元素”

  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贺寿昌认为,谈文化产品出口,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文化,要鼓励出口什么样的文化。文化不能狭义地看,美国人靠“一杯水、一个面包、一个小老鼠”,也就是“可口可乐、麦当劳、米老鼠”,赚全世界人的钱,靠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制造,而不是文化,必须加强原创,拿出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又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
  胡景岩认为,中国文化产品过去销售对象主要是在华语地区和东南亚市场上,进入欧美市场的还很有限,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很多高水平的文化演出,比如武术、杂技等在欧美市场都相当受欢迎,关键是怎么打造它,怎么去开拓空间,这里面潜力很大。
  深圳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服务中心主任蔡大明认为,除文化内涵之外,我国文化产品在技术表现手法上与国际市场也存在实际的差距,必须从产业链的高端着手,让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为打造文化精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本届文博会上,怡景动漫基地吸纳境外投资2000万美元,着手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动漫作品创意、造型、成型到后期制作于一体,它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企业的后期制作成本,同时有效解决国内原创动漫作品走出去时常遭遇的软件版权问题。

相关链接

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国家统计局在第三届文博会上公布“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将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
  根据测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效益提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对国民经济影响逐年加大。据初步测算,200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按可比价值计算,比2005年增长17.1%。在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的年增加速度,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核心层”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产业的增加值是203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2%。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的“外围层”产业的增加值是87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等“相关层”产业的增加值是1920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相应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17%和49%。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00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4.52万元,这个指标在2005年是4.02万元,在2004年是3.45万元。经济效益呈逐年提高的态势。
  据统计,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9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05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65元和10元。据此估计,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量均为5700亿元,比上年增加大约800亿元,增长18%。这表明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巨大。
  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低于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整体竞争力水平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十多年,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上升的时期。预计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会高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报记者:车晓蕙 吴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