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建祥向参观者介绍他收藏的俄罗斯油画作品。 | 范建祥创办的股份制连锁企业“东方茶楼”在俄罗斯很有名。然而,14年的创业所得,他几乎都投在了收藏上。
走进“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记者仿佛置身于苏联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描绘革命领袖列宁在十月革命斗争前后的《列宁在芬兰》、《列宁在看真理报》,到再现十月革命历史性时刻的《占领冬宫》、《攻占莫斯科卫戍司令部》;从表现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浴血奋战的《胜利的战士》、《战后休息》,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女英雄卓娅英勇就义场面的《女游击队员》,再到反映苏联和平建设时期的《伏尔霍夫水电站建设》、《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我们一页页翻开了俄罗斯的英雄史和革命史…… 难以置信,如此一系列多视角、全方位展示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半个世纪的社会、艺术发展史的名作居然出自一位旅俄华人的私藏。
缘起“定情物”
眼前的范建祥从容、淡定,俨然一位中世纪时期的英国绅士,很难把他与成功创办俄罗斯著名股份制连锁企业“东方茶楼”的企业人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他的收藏前,他出乎意料地侃侃而谈。 讲到范建祥的收藏,不得不提到长期支持他的妻子曾建华。他们在苏俄两种社会形态相交的过程中先后来到俄罗斯,在这里相遇、相知、结合,定情物就是俄罗斯画家康恰连柯的作品《曾建华女士肖像》,而这也让他与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范建祥为俄罗斯远东艺术学院院长康恰连柯当翻译。在他们相处的三天中,范建祥开始接触油画艺术,并被其深深吸引。为了给妻子一份珍贵的定情物,范建祥多次登门,请康恰连柯为妻子画一幅油画肖像。画家用强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完成了《曾建华女士肖像》。这幅画成了他们夫妻收藏的第一幅作品。
此后,范建祥认识了更多著名的俄罗斯艺术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并一次又一次被他们的作品所打动。于是,他们夫妇俩开始了艰难的收藏之旅,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画难求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恰尔金先生曾这样评价范建祥收藏的作品:“它们就是陈列在大型博物馆里也会生辉,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确实,范建祥收藏的作品中,很多出自著名大师的手笔,如切比克.C.M.的《涅瓦街游行》。有的成为中俄两国领导人之间馈赠礼品的创作样稿,如涅普林则夫创作的《战后休息》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斯大林送给毛主席的礼物。要收藏这样的作品,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收藏就像吸大烟,一旦染上,就会越陷越深。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油画,我就会想方设法弄到手。”范建祥笑着说。
为了收藏已故画家巴勃果夫的油画《小护士》,范建祥苦苦追求了六年。
“当我第一次在画册上看见《小护士》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就设法找到了画家80多岁高龄的妻子。当我得知这幅作品中的小护士原型正是画家的妻子时,我知道要得到这幅画肯定非常难。这幅作品是丈夫留给她的无价之宝,也承载了她对丈夫的怀念。”范建祥说,“我约她吃饭,吃完后送她回家,走她与她先生当年走过的路。时间一长,我们成了好朋友,她也了解我的真实想法,知道我不是要将画收藏在家中或在市场上买卖,而是陈列于博物馆,让更多人欣赏它。”
范建祥的执着、诚恳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痴迷,最终打动了画家的妻子。她终于忍痛割爱,将丈夫的遗作让给了范建祥。
热爱和平
在一幅名为《胜利归来》的画前,范建祥伫立良久,欲言又止。 画面上是带着一身硝烟回到家乡的几位战士与亲人团聚的场景:父与子、夫与妻、母与子团聚的欢乐与幸福尽在其中。但是,画面的一个角落,一位头缠绷带、手拄拐杖、胸前挂着勋章的战争英雄却只能羡慕地看着他们,没有人去迎接他;另一个角落,一位手捧鲜花的老妇人,却不知该把鲜花送给谁……每一位读者都明白,这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家园被毁,亲人落难……“作者佛罗基米洛夫二战时是一名排长,他用最无声的语言渲染了最令人震撼的情感。”范建祥说。
而在《胜利的战士》前,范建祥又俨然成了另一个人。画面展示的是一名凯旋的战士,把磨破的靴子一脱,迫不及待地点上了一支烟。“你看,他右脚的大拇指翘着,分明是因为靴子破了而磨破了脚,但他却忘记了疼痛,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提高了音量,像是也在分享这份喜悦。
范建祥的藏品都烙有深深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印记,他崇尚那个充满了激情的时代。作品反映的是苏联时期的社会生活,歌颂阳光与大地,歌颂劳动与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他说:“如果这些收藏中有的作品能引起观者对历史、对战争与和平的某些思考,能引发人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某些情感,那就是这份收藏和‘苏俄现实主义艺术陈列馆’的真正意义所在。”
剪不断的俄罗斯情结
范建祥出身上海,上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时,在国内学过八年俄语的他随潮出国。“我在国外找到了用武之地,实现了人生价值。”他说。
他创办的股份制连锁企业“东方茶楼”在俄罗斯很有名。然而,14年的创业所得,他几乎都投在了收藏上。
这些主题创作并不带商业味,并不是收藏家感兴趣的作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画家创作的原因或是为了展示亲历战火洗礼留下的伤痕,或是为了反映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炽热的社会生活。 “正是这样的‘真’,成就了这些作品的‘美’。”范建祥说,“展出这些作品,也就把那个时期的苏俄社会真实地展示在国人面前,这也算是我为‘俄罗斯年’做的一件事吧!”
确实,当我们面对这些记载着苏联人民战斗历程的作品,看到画面上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勇不屈的战士、火热工地中挥洒着汗水的工人、丰收田野上辛勤劳作的农民……相信都会想起彼此曾共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会使我们在回忆中倍感亲切,同时也在感动中不由得再度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