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5-22 本报记者:曹滢 实习生:王月金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用心细看,你也会发现植物有趣的一面。到附近的植物公园看真一点,也许你会有另一番新发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宣传海报上,几种不同的树叶组装成一个孩子们喜爱的变形金刚图样,海报上的文字提示也同样别开生面,引人深思。
5月的第三个周末,2007年科技活动周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78家科研机构同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办科普讲座、动手实践、科普报告、成果展示等科技活动。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研究站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公众敞开了大门。
1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这次植物所“公众科学日”主题是“人·植物·环境·和谐”。走进树木葱郁的植物园,记者发现游客比平时多了不少,有的是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有的是成群结队的学生。拉住游客一问,多数人都说,自己是从网上看到“科学日”的信息,专程前来参观的。
“今天来参观可是长见识了,随便问一个讲解员,不是博士就是硕士的,一不小心还能碰上个院士。”一位中年人笑着说。几位老科学家在“科学日”的咨询台前为观众讲解花木栽培的实用技术。100多名中科院的硕士、博士和科研人员义务充当“向导”,他们都穿上了标有“中科院科普志愿者”字样的T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国内从事系统与进化植物研究设备最齐全的科研基地。在“稻属的系统和进化生物学研究”实验室里,记者看到展板上画着一棵“进化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孟凡臣解释道,进化树形象地表达了植物进化的过程。过去对于植物进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形态上判断,让人们认清植物的种类,而现在则深入到细胞和分子的领域,人们更想了解植物是怎样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来的。
孟凡臣把观众带到一台大小和洗衣机差不多的仪器面前,他说,“这台DNA测序仪是用来进行植物的DNA的排列顺序测试的,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时所使用的仪器也就是这个类型的。”他的介绍引起了观众们的惊叹。
在一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树下,中科院植物所科普委员会的刘政安研究员对记者说,“作为国家的重要科研基地,我们的资金来源来自于纳税人。科研单位应当树立在向政府汇报的同时,也向纳税人汇报工作的意识。向社会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普知识,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