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总目》帮助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
“我从哪里来?”
    2007-05-16    本报记者:张建松 孙丽萍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孔子的《孔子世家谱》、荣毅仁的《无锡梁溪荣氏家谱》,李鸿章、左宗棠、鲁迅、胡适之、包玉刚等名人的家谱,到“赵钱孙李”的平民家谱,都能在这部《中国家谱总目》中一窥究竟。

    “我从哪里来?”这也许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一个永恒的问题。由上海图书馆发起,联合全球25家机构,耗时七年收集、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将于今年年底进入“收官”阶段。至此,中国人寻根问祖有了确凿而完备的资料库、工具书。
    从孔子的《孔子世家谱》、荣毅仁的《无锡梁溪荣氏家谱》,李鸿章、左宗棠、鲁迅、胡适之、包玉刚等名人的家谱,到“赵钱孙李”的平民家谱,都能在这部《中国家谱总目》中一窥究竟。上海图书馆不仅占据了我国家谱馆藏的半壁江山,也是世界上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但鲜有人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家谱,最初竟是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被“抢救”出来的。

全球存世的中国家谱有47000多种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从当时所能见到的“谱牒”中获取了许多宝贵资料。
    然而,历经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以后,现在全球究竟还保存下来多少中国家谱?20世纪末,曾有专家、学者做过估计,有的称约15000种,也有的估计为20000种。2000年6月,上海图书馆联合海内外25家机构,决定编纂一部全面收集世界华人家谱的工具书《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家谱总目》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上海图书馆负责汇总和总校,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负责北美洲、欧洲所藏中国家谱的编目和初校,Cybersia.com公司负责日本、韩国、南洋诸国的中国家谱编目和初校,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负责台湾地区、香港大学图书馆负责香港和澳门地区、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各省市图书馆分别负责北京及各地的编目和初审。
    自2004年起,《中国家谱总目》进入汇总审稿阶段。据上海图书馆统计,海内外近千家谱牒文献收藏单位和数以千计的家谱私人收藏者汇总到上图的“家谱著录表”,共计76781份,其中约40%为复本。扣除复本,则家谱总数在47000种以上。

陈氏、王氏的家谱数量最多

    《中国家谱总目》共计收录了643个姓氏。其中,家谱著录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1000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陈氏和王氏的家谱数量最多。
    据统计,陈氏家谱共2752种,其中浙江收藏最多,达708种,其次是台湾,668种;第三是湖南,333种;第四是广东,219种;第五是福建,193种。
    王氏家谱的数量共2317种,其中浙江收藏最多,678种,其次是湖南,239种;第三是江苏,220种;第四是台湾,199种;第五是福建,180种。
    根据中科院遗传所袁义达教授的研究,陈姓目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当代陈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总人口的4.63%,总人口大约在5800万。
    陈姓的郡望有11个,最重要的是颍川,其次为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陈姓以上11处的郡望为堂号外,还自立堂号有:三恪、德星、德聚、绳武、存诚等。
    王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第二位大姓。王姓分布在全国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王姓人群大约占了总人口的7.17%,总人口数大约在9000万。
    王姓因支派众多,望族也多,郡望多达26个,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河间、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汲郡、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冯翊、营州、安东等,普遍使用的堂号为三槐、槐阴。

华人聚居处均有家谱收藏

    中国家谱收藏分布十分广泛,世界各地凡华人居住较多的地方均有家谱收藏。根据目前汇总的76781份“家谱著录表”,海内外各地区收藏中国家谱情况如下:
    上海180000种;台湾10234种;北京8120种;浙江6606种;山西、内蒙古5161种;江苏4426种;广东3943种;湖南3401种;福建3335种;江西2382种;天津、河北1366种;吉林、黑龙江1280种;河南1103种;山东1049种;美、日、韩、加、欧洲等国1016种;安徽976种;辽宁870种;四川、西藏772种;香港、澳门726种;湖北566种;陕西497种;广西409种;重庆186种;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48种;云南131种;贵州59种;海南37种。共计76781种。
    2003年以后的家谱将续编进《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家谱总目》收录时间下限截至2003年,许多散藏在民间的家谱或2003年以后修编的家谱,目前尚未能汇总到《总目》内。上海图书馆负责人表示,今后依然欢迎民间捐赠,并将不断增补进《中国家谱总目》中去。
    如今正逢盛世,我国民间的联宗修谱活动十分普遍,把自己的家谱收编进《中国家谱总目》,是许多修谱人的愿望。目前,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每月都能收到民间捐赠的家谱。
    如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邱家儒近几年已陆续拿出1000万元,修编全国的丘(邱)姓家谱。他的目标是编修一部上至丘姓太始祖姜太公、下至当代、贯穿古今、纵横中外的《中华丘氏大宗谱》,使丘姓成为中国继孔、孟、颜、曾之后,第五个统族谱、统一辈分的姓氏。全国现已有100多个县正式出版了丘姓族谱,邱家儒也计划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中国家谱“金矿”尚待研究发掘

    家谱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史资料。20世纪初,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就对家谱的史料价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梁启超“尽集天下之家谱”的心愿终于实现。《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无疑是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的一次空前的大调查,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不仅为海内外华人的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资料,也将为学术界开发利用家谱资源提供一份详细的“矿藏分布图”。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家谱的“金矿”尚待研究发掘。家谱中记载的姓氏源流、先世考、像赞、恩荣录、祠堂、坟墓、族产、族规、家礼、世系、传记、仕宦录、艺文、字辈、族谱大事记、专题记叙等,都是值得深究的史料。
    例如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中,以徽州地区家谱为最多。这些徽州存世家谱如今已为我国学者研究商业移民史、民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徽州地区宗族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