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说:道歉意味着人格成熟和社会进步
    2007-04-02    本报记者:韩丹 实习生:吴静怡    来源:经济参考报
  “勇于道歉是社会走向诚信的一个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许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水准也发生了变化,民众对交往的诚信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
  社会学家认为,有些明星拒不道歉,这是不成熟的人格和不成熟的社会共同造成的。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道歉的意义,说明在公众心中,正在树立一种理性的道德评判观。毕竟,道歉是诚信的一种表示,而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其实,道歉、忏悔、感恩都是正常人必要的心理因子,然而,这些心理因子在以往的教育中被遮蔽了。”许明说,道歉行为,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我们传统文化因子中,负荆请罪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片面的阶级斗争或者市场竞争,不能提供健全的道德评判语境。而现在,我们只有重新发现心中道歉、忏悔、感恩的心理因子,才有助于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备了健全的心理,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向代表们致歉。
  许明认为,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主动道歉,是政府形象的一个转变,即从领导型转变为服务型。从民众的立场上看,政府向民众道歉、上级向下级道歉,这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这是因为我们以往长期服从政治教育,淡化了心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我们现在应该补缺和纠正过去那种片面的心理和道德评判标准。
  从近期媒体报道了大量有关道歉事件可以看出,舆论已经对道歉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与监督。许明说,标志着公众的道歉意识在明显加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廖菲则认为,道歉其实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习惯,在国外,“对不起”、“谢谢”是经常挂在嘴上的,这更便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以往,国人的观点是“我不说,但我心里知道错了”,这其实是很不够的,不但不利于交往,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