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财政“蛋糕”越做大越抠门
    2007-04-02    本报记者:余瑛瑞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到风景如画,经济快速发展的厦门经济特区采访,本想做一篇有分量的大文章,没想到却听到了许多“抠门儿”的小故事。
  有人调侃说,在厦门,机关单位买车如进人。市直机关单位购置车辆要先“申报户口”,不管多有钱、多有“关系”,没有“户口”都没用。记者采访后发现,厦门市是先将市直机关单位所有车辆盘清,根据实际需要将总量由原有的3390部缩编为3350部,并给每个单位核定车辆编制,对超编部分,一方面调剂给缺额单位,一方面通过自然报废退减。同时由财政局会同纪检、审计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联合组成车辆编控小组,每年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核定一次。联合编控小组如果不点头,谁说了也不算。
  再一抠门儿事是,厦门市直机关单位购置办公电脑有“上限”。2005年,政府出台单位购置办公电脑最高配置标准为8500元;到了2007年1月1日,“上限”又继续下调为7500元。厦门市财政局行政政法处处长陈向光告诉记者,最初很多单位有怨言,认为规定限制太死,影响工作。可是到今年,他不但再没听到怨言,反而接了许多主动申报4500元的单子。以前普遍存在的追求“高、精、尖”的倾向再也没有了。
  现在在厦门,公务车辆更新购置有标准,在编和非在编人员增减、使用有标准,车辆维修“定点看病”有标准,办公设施设备配置有标准,会议费支出有标准,陆续推出的规范和加强支出管理的改革措施,几乎把行政支出的每一项都制定出了具体的标准,标准甚至细化到机关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办公桌。在这诸多项规范化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行政支出预算,原则上一律不准追加。 
  事实上,厦门设立特区后经济快速发展,财政“蛋糕”越做越大。从1981年到2001年,厦门用20年时间实现了财政总收入由1.95亿到突破100亿的第一个跨越;从2001年至2005年,只用了短短4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第二个100亿的跨越,使财政总收入突破了200亿,并且不但增长速度快,而且质量好。2006年至2007年,有望再增长100亿。到2007年底,厦门财政总收入预计将达到319亿。
  厦门人均财力在福建省9个地市中排名第一,但却是全省控制行政支出成本最早的一个地市。厦门行政经费中的公用经费一项,2004和2005两年,连续压缩了两个5%,压缩总额超过1亿多元。数据显示,2006年厦门地方财政收入143.91亿元,同比增长38.6%;行政性支出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的21.8%,比上年下降4%。
  厦门市财政局局长黄强说,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各项支出各种费用增长和要求额外追加预算最频繁的时期,各级各部门对支出增长和预算追加的预期值都会比较高,在这个敏感的关键点上,树立一个节约的观念和成本控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厦门控制成本并不是一味强调越少越好,而是从项目的总体支出绩效评价的角度看问题。节约的目的是为了把钱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广大老百姓能直接享受到特区建设发展带来的成果,财政收入增长收益的安排,应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