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意识:直辖的虚荣心还是发展的动力源
2007-03-14 本报记者:刘卫宏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重庆已成为中国西部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的大都市,轻轨绕城,高桥纵横,两江环抱中的渝中半岛大气磅礴,山水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图为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路口鸟瞰。本报记者 周衡义 摄
从直辖那天开始,“重庆意识”不仅是成渝口水战的焦点,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重庆,山城与雾都,老工业基地,大城市大农村,天总是灰的,雨有时是酸的。重庆人,女的美似天仙,男的围在马路边的破火锅店里,精赤着上身猜拳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重庆与重庆人留给外界的一张张黑白底片。然而,“重庆意识”的内涵是什么,人们很难精准地概括。
有一点毋庸置疑,豪放与火暴是这个城市最典型的城市性格。
这种性格源于重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地理特征。重庆在公元前11世纪时是古代巴国的首都,巴人以虎为图腾,有虎一样的性格;重庆在宋光宗时才因“双重喜庆”而得名,19世纪末才开商埠。重庆的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四面环山,长江是惟一与外界相连的通道。
正因为如此,重庆人的“码头文化”与“袍哥性格”显得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就有“蜀出文豪、巴出武将”一说,巴曼子和刘伯承是巴山脚下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武将。
“重庆意识”中最突出的意识就是巴渝分家、自立门户,重庆要彻底脱离四川、超越成都。这种意识已不仅仅是潜意识,尽管它一直充满矛盾与争论。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重庆设为中央直辖市。同年6月18日,直辖后的重庆挂牌。民间分析人士认为,重庆早就该直辖了。这不仅仅是行政体制的变革,更是因为重庆和成都在文化背景、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
成都是商业之都,一马平川;重庆是工业重镇,山高路陡。成都人谦谦温和,喜欢喝茶晒太阳,可以为买菜的事争吵半天;重庆人粗犷豪放,连走路都风风火火,三句话不对头就可能动手……
重庆土生土长的一位自由撰稿人,收到南方某报社的汇款单,汇款单上写着“四川省重庆市”。他很生气:重庆直辖几年了,这样的大报居然还川渝不分,居然还犯这种常识错误。于是他把汇款单退了回去,并且注明了原因。
也许重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要把“巴蜀”之间的界限划得如此清楚。
重庆直辖后,重庆人努力考证并且证据确凿地证明了几件事情:火锅是发源于重庆的,纯正的火锅,应该叫重庆火锅;重庆菜现在不应该属于川菜系,而叫渝菜,渝菜与川菜是两码事,就连味道也不再是川味,而是巴味;某某四川民歌原创于重庆某县,因此应该叫重庆民歌;响彻全国的“雄起”,最初是由重庆人喊出来的。
不过,这种“重庆意识”也饱受指责与非议。很多四川人认为,重庆本身就缺乏文化沉淀,浮躁而喧嚣。因此,重庆人的这种意识,是一种狭隘的小骄傲与小满足,也是一种虚荣心。他们认为,重庆虽然成了直辖市,但经济水平、科研水平、城市化进程仍然很低,重庆只是“直辖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架子、单列市的底子”。
事实上,民间成渝之争已经从语言、饮食和美女延伸到了GDP、外资吸引力、城市竞争力等经济层面。比如,构筑“成渝经济走廊”,成都和重庆谁做龙头?打造“西三角”经济区(重庆-成都-宜昌),重庆和成都谁是中心?
争论远未结束,而且也许永远都没有结论。然而,不可争辩的事实在于,直辖之后,重庆的城市面貌与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包括在这里生活的四川人,亲眼看着她一天天涅槃,从一个灰蒙蒙的老工业基地蜕变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重庆摘掉了“雾都”的帽子,每年的雾天由直辖前的110天减少到50多天,每年有287天空气优良。重庆修建了轻轨,主城道路几乎全部翻修,以前要走一天一夜的偏远县,现在八小时就能到。重庆城以前都是钢筋水泥,边坡与楼顶才有绿化,现在主城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3%……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发展变化中,重庆人所产生的巨大的集体荣誉感,让“重庆意识”演变成为一种不断开拓、积极进取的心态。或者说,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对重庆城市性格中的正面效应产生了更大限度的催化作用。
去年,重庆媒体组织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进行了长时间讨论,希望提炼出新重庆的人文精神,以及这个城市的性格意识。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是,豪放进取、开拓开放的重庆人,让这个城市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重庆正在成为知识重庆、礼仪重庆、诚信重庆、魅力重庆。
争论不一定能出真理,但这场口水战在重庆发挥了极大的现实效应,推动了政府的工作。就像当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北京人改掉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
善意批评、相互提携,也许这才是“成渝之争”应有的态度与方向。尽管两个城市的差别很大,但终究兄弟一场,这种上千年的血脉关系,整整两代人都无法割断。“龙头”与“中心”之争,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歧中各自为阵,远不如与时俱进、共同繁荣。
天津美术学院的一名教授说,伤痕绘画艺术之所以出在重庆,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之所以群体性地出了一批人才,那是由于重庆人敢为天下先、永远不服输的性格所致。文坛巨匠郭沫若,在战时的重庆,10天之内一气呵成五幕历史剧《屈原》,激起全民族奋起抗争的力量。后来的学者也认为,重庆的城市性格,对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这批作家,以及大后方的抗战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江环抱的山城重庆,曾经孕育出无数英豪。这个具有独特性格与魅力的城市,在直辖、三峡工程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又将以怎样的“重庆意识”,创造怎样的“重庆奇迹”呢?
相关稿件
·
重庆暂未接到油品降价通知
2007-03-12
·
重庆市供电企业力保农村抗旱正常用电
2007-03-09
·
2007年重庆谋划五项“金融兴市”举措
2007-03-05
·
信用卡套现“暗流”袭重庆
2007-03-05
·
重庆春季人才交流会开幕
200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