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成功破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大难题
    2007-02-16    本报记者:周建伟 罗博    来源:

    “老粮、老人、老账”一直是困扰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三大难题。记者日前调查了解到,地处西北的宁夏虽然经济欠发达,财力十分薄弱,但近年来积极探索,全部消化完五亿公斤“老粮”,妥善分流安置“老人”一万多人,先后筹集5.3亿元资金彻底化解“老账”,在全国率先成功破解了三大难题。

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

    虽然国家从1998年开始启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但是各地普遍存在解决“三老”问题难度较大、压力较大等困难。据国家粮食局调查统计,目前全国25个省(区、市)仅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就达2627.8亿元,占总挂账的77%。很多地方因此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看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宁夏粮食局局长刘卉说,宁夏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面,关键在于不等不靠,把解决“三老”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2001年开始,宁夏先后筹措9000多万元资金,采取补贴差价的办法,用两年时间分期分批处理了长期压库的近五亿公斤超期储存粮和陈化粮,一举甩掉了“老粮”包袱。
    在此基础上,宁夏又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老人”采取内部退养、补偿养老金、置换身份等办法进行分流。截至2004年底,宁夏全区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由1998年的1.2万多人减少到1590人,减幅达88%,彻底完成了对粮食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
    三大难题中最困难的是解决“老账”问题。宁夏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由财政厅组织社会中介机构清理认定3.1亿元,对其中政策性亏损2.4亿元由政府一次性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行长翟渊博说,根据农发行总行统计,宁夏是全国第一个以现金拨付方式一次性消化财务挂账的省区。以前农发行的资金基本上都是被粮食企业占用,现在这些“老账”被消化后,既盘活了银行资金,又可以用来支持农业产业化,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资金缺口。

既算地方小账又算国家大账

    既算地方小账又算国家大账,是宁夏粮食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宁夏财政厅副厅长路芳说,宁夏区本级财政收入2000年仅为5.06亿元,2005年为13.1亿元。当时政府决定一次性拿出两亿多元的现金解决“老账”时,有人觉得经济发达的省区都没有这样做,宁夏用“吃饭财政”进行粮改不现实。一些人甚至担心,如果将来国家拿钱来解决,宁夏岂不是太吃亏了。
    但宁夏从算国家大账出发,坚决进行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宁夏自治区政府共自筹资金5.3亿元帮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解决“三老”问题。此外,宁夏每年的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为1.54亿元,其中由自治区财政配套的资金为8807万元。宁夏经济欠发达,财力十分薄弱,但不管财政有多困难,这部分资金都保证及时足额到位。2000年和2005年,宁夏配套安排的粮食风险基金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7.4%和6.7%。
    路芳说,“三老”问题多拖一天,政府的包袱就重一天,比如“老粮”问题,时间越长最后拍卖的价格就越低,损失就越大,政府的贴息也越多,最后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拿钱,都是巨大的负担。再比如“老人”问题,政府虽然一次性拿出了5000万元,但现在宁夏每年仅减少工资性支出这一项就节省支出2500万元。“现在看来,我们下定决心先走一步彻底解决历史包袱是对的。”
    最早进行粮改的宁夏石嘴山市粮食局,过去下属的三家粮油公司以及两家面粉厂,都处于停产及歇业状态,在职的近1800名职工有900多人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五家企业欠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石嘴山市粮食局长梁林丽说,通过企业改制和股权转让,企业不但全部还清了银行贷款,而且使下岗分流的1651名职工中的80%实现了再就业。如果再拖两年,下岗职工年龄越大,就业就越难,最终企业的改制成本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推广宁夏模式需要完善相应政策

    国家有关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在对宁夏粮食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宁夏积极主动解决“三老”问题的做法具有借鉴价值。
    一是对“老账”采取“一事一议、一年一清”,避免累积成大问题。宁夏历史欠账少,是政府积极主动化解的结果。1998年国家提出粮改前,宁夏就已经把1992年以前的财务挂账全部消化完毕。对于1998年6月以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生的政策性亏损,按国家规定可以挂账也可以自行消化。在很多省区都选择继续挂账,希望国家拿钱补贴时,宁夏已经开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逐年消化。此外,从2004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粮食部门实施宏观调控,防止产生新的政策性亏损挂账,同时控制财政补贴,减轻财政负担,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新机制。
    二是地方财政部门、农发行对粮改的专项资金严格监管。为解决“老人”问题,宁夏出台了自治区政府拿60%的资金,县市政府和粮食企业各配套20%的政策。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借机套钱,财政部门联合农发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先上报相关的改革和人员分流方案,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将各自配套的资金打到银行账户后,才下拨财政资金,而且对于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全程监控。
    三是财政、银行和粮食部门密切合作,不能只顾部门和眼前利益。比如在解决“老人”问题上,有些粮食企业为了筹集配套资金只能是变现部分企业资产。对此,农发行不是一味地为了收回贷款而截流这部分资金,而是和政府密切配合,监督和保证企业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改制。
    不过,一些相关人士也表示,要切实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还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需建立赏罚机制,不能鞭打快牛。对于国家政策执行好的省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改革进度缓慢的应该有一定的惩罚。否则,做得好的地方没有动力,差的地方没有压力。同时,国家政策要有连续性。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最初国家不同意用于解决“老人”问题,宁夏因此自筹5000万元解决了问题,但不久国家又同意使用粮食风险基金。这样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信号,使一些地方觉得国家肯定会进一步给政策、给资金,因而持观望态度,放慢了改革步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