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石化巨头逐鹿中国乙烯市场
产能突破900万吨 供求压力仍难缓解
    2007-01-23    本报记者:李新民 王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工产品,乙烯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呈现迅猛扩张之势。由此引得中外石化巨头加紧布局,中国乙烯工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能突破900万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乙烯产能的扩张速度十分惊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有望从目前的900万吨提升到1400万吨,但即便如此,也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50%。”一位业界观察家告诉记者,我国乙烯产能的提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市场策动下的产能扩张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人们所熟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服装、鞋、玩具、汽车、电缆、包装等等一系列产品都是以乙烯的下游产品为原料制成的。作为一个汽车生产大国、家电消费大国、纺织品出口大国,随着加工制造业产量的不断攀升,国内市场对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应该说,下游产业的迅猛扩张推动了乙烯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
    数据有力地见证了这个庞大市场的崛起。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12%,此后的增长速度更加惊人,2003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为1350万吨,2005年这一数字便达到1876万吨,两年间徒增了近40%,中国的乙烯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从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工业发展历程来看,在经济起飞阶段,乙烯当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往往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5倍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仍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为此专家预测,2005年至2010年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到2010年达到2700万吨;2010年至2015年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6.6%,到2015年达到3700万吨。
    巨大的需求为我国乙烯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作为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乙烯的生产能力也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面对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我国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飞速发展,我国乙烯生产能力从1983年的62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787.5万吨,并在2005年首度超过日本,在全球乙烯产能的排行中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900万吨,与美国的差距正在缩小。

中外石化巨头抢滩中国乙烯市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为代表的我国石化企业近年来抓住机遇,加快了对乙烯产业的投资力度。他们以“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发展思路,在迅速缩短着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据了解,中国最大的石化业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十五”期间乙烯产能以年均15.6%的速度递增,“十五”末达到了554.5万吨/年,比“十五”初期翻了一番,不仅占据国内乙烯市场七成份额,而且单套装置平均规模也由期初的29.8万吨扩大到了期末的46.2万吨。“2006年9月16日,茂名新建64万吨/年乙烯装置投料开车一次成功,使得茂名乙烯产能达到100万吨/年,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石化大型乙烯第二轮改造全面完成。”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燕山、扬子、上海、齐鲁和茂名等五大乙烯改造工程的总投资达到249亿元,新增产能175万吨,平均吨乙烯投资1.4万元。”
    中国石油集团在乙烯工业上的投资力度也在迅猛加大。2006年2月,中国石油四川年产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在四川省成都市奠基,这项投资约212亿元人民币的工程被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第一套大型乙烯项目,“实现了西南地区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工业零的突破”。同年11月,总投资近70亿元的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年产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核心装置正式投产。至此,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形成了千万吨炼油、70万吨乙烯生产规模,成为中国石油在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国际石化业巨头对中国乙烯市场更是垂涎三尺,他们纷纷抓住中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有利时机,摒弃了单纯向中国出口乙烯产品的市场策略,通过与中国本土大型石化企业的合资合作,大规模进入中国乙烯工业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巴斯夫、BP、壳牌、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陶氏化学等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组建了多家大型乙烯合资企业。巴斯夫公司与扬子石化合资兴建扬巴一体化60万吨/年乙烯工程,后又将装置产能扩大到70万吨/年;BP公司与上海石化合资兴建上海赛科石化90万吨/年乙烯工程;壳牌公司与中海油合资兴建南海80万吨/年乙烯工程;埃克森美孚公司先与福建炼化合资兴建60万吨/年乙烯工程,后又与广州石化合作改扩造炼油和乙烯项目,乙烯产能将扩大到100万吨/年;陶氏化学公司与天津石化合资兴建的乙烯项目也由原来规划的60万吨/年扩大到100万吨/年……
    在国资和外资石化业巨头加紧布局中国乙烯市场的同时,中国民营资本也盯上了国内乙烯市场的大蛋糕。2006年12月,一家名为“甘肃新川化工有限公司”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在甘肃金昌市悄然成立,该公司由四川新希望集团和甘肃金川集团、云南金平恒昊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四川德阳茂源实业有限公司、德阳泰川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德阳天久经贸有限公司等六家民营企业合资组建,公司预计总投资6亿元建设20万吨聚乙烯项目。

产能扩张背后的无奈

    各路资本纷纷参与所带来的产能急遽扩张,并不能扭转国内乙烯生产供不应求的现实困局。记者了解到,我国乙烯的自足率已经由1990年的78%下降到2005年的43%,而且即便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1400万吨,也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50%。在一味加大投资扩充产能的背后,我国乙烯工业还面临着其他棘手的问题。
    “总量不足只是我国乙烯工业较为表象的矛盾,与之并存的还有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一位业界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自行生产的乙烯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端水平,不仅档次低,而且品种少。此外,我国乙烯工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都落后于国际水平,比如我国同类乙烯装置平均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7%,而装置运转周期却仅为国际水平的1/2,高附加值产品收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四个百分点,乙烯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国际水平的1/8;此外还有日趋凸显的原料瓶颈等。
    “我国乙烯工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科研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本报来自天津的一则最新消息证实了他的忧虑。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大沽化工股份公司近日与美国德尔集团石伟公司签订了一份年产50万吨苯乙烯项目的技术引进合同,这个被认为是天津100万吨乙烯工程的第一个对接项目,将由美国石伟公司作为技术供应商,提供专利技术、催化剂、工艺包、基础设计等关键设备。
    “这样的技术引进在我国并不鲜见。”业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大型乙烯裂解及其处理成套工艺设计滞后,我国目前仍需购买国外技术,加之合资项目由于使用国外资金和国外设计,国外化工工程公司对我国石油化工设备产品的标准、产品性能不熟悉,在设计选型时很少考虑中国的配套产品,造成国产设备难以进入这些大型装置领域,这也是我国乙烯工业的尴尬之所在。”
    据了解,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以一批大型乙烯项目为依托工程,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实现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对此,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赵志明表示:“十一五”及未来15年将是我国炼油和石化装备大发展的有利时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