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各大赛区海选如火如荼,谁人能入梦?
    2006-12-29    周雷 吴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红楼梦》1986年电视剧版本的开篇有一段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段诗放在热及全国的“红楼梦中人”海选进行之时,更具深意。
    为《红楼梦》新版电视剧开展的“红楼梦中人”海选创造了近几年平民造星运动的纪录:官方网站自8月21日开通以来,截至12月22日12时,累计访问量超过两亿人次,报名人数突破42.4万。其中,报名扮演贾宝玉的选手22.8万人,报名扮演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选手分别为1.83万人和1.34万人。
    然而,在这场全民动员的明星梦背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遭遇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尴尬。正如1986年版红楼梦编剧周雷所指出的:“让人啼笑皆非。”
    在广州赛区,一位歌舞团演员通过扭断腰肢的芭蕾舞来博取清高、绝尘的“妙玉”一角;在北京赛区,一位男扮女装欲扮演薛宝钗的选手因为评委拒绝让他“晋级”而扬言要打官司。“五四”青年装扮的“宝姐姐”、满口粗话的“林妹妹”,还有整容10余项为做“梦中人”的中年妇女——接连不断的“视觉错位”,使红学界看到了人们对《红楼梦》的误读,发现了许多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盲点。
    周雷认为,《红楼梦》是国粹,在挑选演员时应该突出其高雅性,列出严格的标准,而不是不设门槛的群众运动,不该搞成商业行为。
    一时间,是否该重拍《红楼梦》、新版能否超越旧版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忆当年,19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历经数年挑选演员,又用数年封闭训练“一张白纸”的非专业演员,最终,这些演员“入梦”,成为不少老观众心中无法替代的“红楼梦中人”。对于当年的很多演员来说,这部36集的电视剧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把他们推向了艺术生涯的顶峰。
    记者在随机走访时发现,虽然不少人对红楼选秀关注热情很高,但始终在比对19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评价现在的选手。一位姓肖的北京观众几乎天天都要上网浏览选秀进展,他说:“就是希望看到与当年演员神似的选手,但很多人感觉太现代了。”
    在专家看来,天生的气质和在角色上下工夫才是入选的关键。一位专家打比方说,即使李逵熟读红楼、通晓《红楼梦》中的每句诗词,也是无法胜任“宝玉”的角色的。
    在北京赛区最后一轮海选中成功晋级的50余名选手几乎都来自专业艺术院校,且学历基本为大学本科以上。周雷说,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民众的素质应当有更大提高,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应该可以比20年前挑选出更多的好演员。但“社会的普遍浮躁情绪也是‘准演员’们成为‘红楼梦中人’的大敌”。
    各大赛区海选继续如火如荼。虽然“谁人入梦”依然遥遥无期,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观园,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捧读《红楼梦》。全国各大书店传来的《红楼梦》热销甚至脱销的消息,不能不说是红楼选秀最成功的副产品。
    年近七旬的周雷对选秀引发的争议很淡然,他呼吁通过建立红楼梦影视艺术学院等方式来复兴《红楼梦》的创作环境。在他看来,这是解读“满纸荒唐言”的更好方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