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美元风险投资进中国 无一相中健康产业
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2006-12-06    记者:曾亮亮 实习生:范艳芬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讯 “一天到晚坐着飞机全国跑,看了好几百家医药企业,却没发现一家可投资。”北京福朗飞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友在5日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如是说。据记者了解,2005年,约有10亿美元的境外风险投资投向中国,可是没有一分钱投向健康产业。
    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自1978年至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1%,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海外风险投资机构、国内医药咨询公司也对投资中国健康产业非常有兴趣,可是投资者考察一圈后没有人愿意下单。原因何在?
    与会人士认为,首先是投资回报期太长。大塚(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张一认为,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但是,医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其附加值不在于产品,而是产品销售渠道、管理体系、政府关系。“医药行业是政府监管的,与政府、医生建立关系的过程非常复杂。”他说,即使投资成功,也要5至10年后才能见效,投资回报期远远长于电子、计算机等产业。
    其次,中国医药政策与国外差距太大,境外投资者很难掌握投资医药行业的规律。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周志雄表示,在美国开发一种新药,从概念到第三期临床试验,这个过程要五六年时间。投资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大概要投入一亿多美金。等到拿到美国药品管理局的认证后,股权的市值就能变为10亿美元。而在中国,即使拿到国家药监局的认证后,新药还不一定能卖出去,要进医保目录,要打进医院,还要让医生了解这种新药,程序太繁杂。
    再次,健康产业投资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陈十游说,美国有一帮专业人员从事健康产业风险基金的运作,可中国这样的群体尚未形成。
    最后,体制性原因也是海外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国疗健康产业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智元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欣指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中,前景最好、盈利最大的是公立三甲医院。机构投资者看中了它们,可这些医院根本不对资本市场开放,医院的产权都在政府手中。目前政府允许兼并、重组的医院全是民营医院或二级以下的小医院,效益不太好。他同时指出,即使公立三甲医院对外来投资者开放,由于体制落后、管理体系复杂,风险基金也不愿意接手。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还难以吸引外来风险投资,但是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三五年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成为吸引外资的突破口。一般而言,境外投资者都关注IT企业的发展。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设备业与IT行业关系密切,境外投资者比较容易进入这一行业。投资医疗器械的运作周期比较短。一个仪器生产一年时间可以拿证,而药品审批需要三到五年。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年以来,一些投资机构已见到器械行业的投资优势,开始注入资金,医疗器械市场也进入缓慢发展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