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职介“软”“硬”兼施骗钱
    2006-10-23    本报记者:万栋 方烨 实习生:杨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不容易。不少人都把职业中介机构作为寻找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于是,大大小小的职业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记者最近对北京和西安部分职介机构进行调查发现,一些职业中介机构,打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的幌子,通过对求职者“软”“硬”兼施聚敛钱财,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许多求职者深受其害。

北京:黑职介自称“道上混的”强行骗钱

    陕西小伙子屈刚(化名)到北京好几个星期了,不但工作没有找到,还被自称“道上混的”一家“黑职介”骗走了300多元钱,一时生活窘迫至极。
    前不久,屈刚来到了一家位于北京南四环附近的中介公司进行咨询,该公司立刻向他推荐了一份长途汽车押运员的工作,并声称与该运输公司一直是长期合作伙伴,非常可靠。交了150元咨询费用后,屈刚高兴地去了这家运输公司。
    经过简单的面试,这家运输公司负责人很快同意聘用屈刚,但提出由于工作性质比较危险,要求屈刚先交300元保险。而屈刚身上只剩200多元,这位负责人就同意剩余部分等“拿工资后再补上”,然后就让屈刚回家等消息。
    屈刚回家后等了三天也没有收到消息,于是他又来到这家运输公司,一番推诿过后,该公司又让他回家等待。又过了两天,屈刚再次来到这家运输公司,公司的负责人却一下变了脸,称岗位已经没有了,要他再回到中介公司去找别的工作。而对于屈刚要求的退回保险费用,该负责人表示,“已经入账,不可能退还了。”
    屈刚只好又找到中介公司,想让中介公司帮忙把保险费要回来,在一番交涉过后,这家中介公司的负责人说了“实话”:“你还没看出我们是干嘛的吗?我们是‘道上混的’,你有本事去告我们啊!”势单力孤的屈刚只好作罢,自认倒霉。
    在北京六里桥的一个职业中介机构,假扮来京求职人员的记者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当得知记者是“山西人”后,还没等记者说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自己的情况,工作人员就要求记者填合同表,并拿出两个同样是“山西人”的报名表给记者看,并告诉记者,他们是上午来签的合同并且下午已找到工作,是在企业做“话务员”,包吃住、工资2000多元,记者填好表后表示想找一个文秘或经理助理的工作,这位工作人员立即问“要外企还是国企”,并表示两者都没问题。
    据这位工作人员称,当日下午就可以让记者去面试,并承诺面试后就可以上班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工作人员特别叮嘱记者,下午去面试的时候不能有人陪着,一定要记者自己单独去。然后,这个工作人员就开始催促记者交300元中介费,并明确表示,这个费用一定要当时就交,否则不能够去面试。

西安:黑职介变“拓展中心”传销式骗钱

    现如今,西安的很多职业介绍所摇身一变,成为“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深入校园进行传销式骗钱。记者通过采访曾经从事这个职业的小李,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个行业鲜为人知的阴暗面。
    曾有两年职业中介工作经验的小李告诉记者,“素质拓展中心”一般是在某个小区租一套住房,或者是在一个写字楼租几间办公室,表面看起来相当正规,公司里咨询顾问、经理等一应俱全。
    据小李介绍,一般来说,“拓展中心”通过张贴小报,在报纸、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从而吸引求职者上门或电话联系。当求职者来到公司,就会有专门的咨询顾问接待,通过和求职者交谈建立信任感,并且一再给求职者讲一些创业经验与成功的事例,类似“洗脑”,大肆鼓吹可以保证找到好工作,保证高酬劳,看求职者动心后,便要求求职者“入会”,并承诺第二天上岗,一年内免费对求职者进行职业介绍服务,会费一般在20元至150元之间。公司通过“发展下线”来扩大会员数量,并通过“下线”层层提成。而其承诺介绍的单位一大部分是凭空捏造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从报纸上和网上搜集来的,这也给很多骗人的皮包公司可乘之机,很多被介绍过去的求职者又要缴纳名目繁多的费用,如“上岗证”“押金”等,而结果往往是交钱后公司便“蒸发”了。
    小李说,像他工作过的“拓展中心”根本就是一无登记、二无执照的非法经营机构,其从事的就是骗取他人“入会”,从而获得利润。而之所以从原来的面向大众变成主要面对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在校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对工作又有迫切需求,很容易轻信他人。
    小李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接待的人数相当多,最多时一天会接待50人以上,最少也在20人左右。这些人80%以上最后都会“入会”。而大部分受害人后来没有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据了解,像这样的“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在西安已有相当数量。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职介市场

    专家指出,针对一些地方职介市场无序发展的状况,求职者应加强警惕,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完善法律法规,重塑职介市场形象。
    据一位打击过“黑中介”的公安干警介绍,他参与打击的职业“黑中介”一般都骗过上百人,骗款几十万元,情况比较恶劣。被职业“黑中介”骗的人大多消息比较闭塞。受骗者大多是十七八岁、从未参加过工作的人和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年下岗职工由于急于找工作养家糊口,受骗的也比较多。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景明表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与“黑中介”交易。其一,求职者应做必要的市场调查,选择合法的中介;其二,“黑中介”往往以优惠条件做诱饵,求职者不要因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其三,与中介组织谈判应处处留心。
    吴景明说,中介属于服务业,目前我国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的。当前中介机构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让一些投机者甚至违法者钻了空子。而这些人的不良行为给还很稚嫩的整个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一些诚信的中介公司也跟着遭殃,从长远上看,是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的。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强执法力度,清除那些浑水摸鱼者,重塑职介行业形象。

  相关稿件